效死弗去简介
效死弗去的意思
解释:
效:献出;弗:不。拼死报效,不肯离去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语法:
效死弗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示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0章:“在信阳沿城掘下了纵一道横一道的战壕,大有‘效死弗去’之心。”
效死弗去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效死勿去
效死弗去相关词语
- 1 辨伪去妄
- 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 2 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出处:《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语法:置之死地而后已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3 来去匆匆
- 形容来和去迅速出处:王朔《许爷》:“也许他们在那条街就曾见过面,但来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语法:来去匆匆作定语;形容来和去迅速。示例:我们只不过是世上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 4 贼心不死
-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语法:贼心不死作谓语、定语;指坏主意。示例:尽管警方一再通缉,他仍然贼心不死继续作案,终于难逃法网被捕入狱。
- 5 死无对证
-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出处: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语法:死无对证作宾语、定语;指无法核对事实。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一片青山了此身》:“特别声明‘别以为张主席死无对证了’。”
- 6 无寇暴死
-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 7 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屡次要寻自尽,无奈众人日夜提防,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语法: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处境。示例:《上饶集中营·炼狱杂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地活受罪一年多了,她挣扎着。”
- 8 安难乐死
- 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出处:《战国策·楚策》:“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 9 罪当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出处:《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语法:罪当万死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示例:臣既犯天宪,罪当万死。臣死之日,必见叔陵,愿宣明诏,责之于九泉之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 10 要死要活
- 形容闹得很凶。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语法:要死要活作定语、状语;指吵架寻短见。示例:虔婆也慌了,叫了老乌龟上来,再三劝解,总是不肯依,闹的要死要活。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 11 去末归本
-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出处:《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语法:去末归本作谓语、定语;指重视农业。
- 12 汤里来,水里去
- 指银钱随手来随手去,留不住。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1回:“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语法:汤里来,水里去作宾语、状语;指花钱。示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王明耀却是最工心计,什么钱都会弄,然而却是汤里来,水里去,白忙了半世,一些不能积蓄。”
- 13 相去咫尺
- 咫:1咫=8寸;咫尺:距离很近。形容距离很短或相差很小出处:宋·洪迈《夷坚丙志·饶氏妇》:“相去咫尺,而莫见其形貌。”语法:相去咫尺作谓语、定语;用于比较等。
- 14 死不改悔
- 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形容极其顽固;坚持错误。出处: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语法:死不改悔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他死不改悔,始终坚持他的错误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