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高卧简介
东山高卧的意思
解释: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出处: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语法:
东山高卧作宾语;指隐居不仕。
示例:
我,赶不上庞居士海内沉舟,晋孙登苏门长啸,我可甚么谢安石东山高卧。(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
成语故事
- 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从不过问朝政。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英语翻译
- 英语:
retire with ease and decline to accept a government post
东山高卧相关词语
- 1 不登高山
- 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出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 2 山林隐逸
-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语法:山林隐逸作宾语、定语;指隐士。示例:我宁愿做山林隐逸,也不想当这个官
- 3 俭腹高谈
- 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俭腹高谭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语法:俭腹高谈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出处: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语法:佛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5 乐水乐山
-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语法:乐水乐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高风亮节
- 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形容人的品行高尚。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语法:高风亮节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道德和行为很高尚。示例:蓝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
- 7 高文典策
- 见“高文典册”。出处:宋·王安石《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闳言崇议,足以经纶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语法:高文典策作宾语;指经典性著作。
- 8 东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语法:东方不亮西方亮作宾语、定语;用于选择。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要太固执,东方不亮西方亮嘛!
- 9 临水登山
-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出处: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语法:临水登山作谓语、宾语;指游山玩水。示例:唐·刘禹锡《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诗:“新辞将印拂朝缨,临水登山四体轻。”
- 10 高才卓识
- 见“高才远识”。出处:《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语法:高才卓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识等。示例:我最先所认识的律师、都是有高才卓识的,他们都是从西洋政大学毕业回来的。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护花律师》
- 11 高人雅致
- 雅致:高雅的情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优雅情趣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宿宫嫔情滞新人》:“耽山玩水,此是高人雅致。”语法:高人雅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高深莫测
- 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无法推测。形容摸不准;度量不得。莫:不。测:估测。出处:宋 高似孙《纬略 沃焦山》引《物类相感志》:“沃焦山,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语法:高深莫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使人难以理解。示例:他说话常故弄玄虚,使人感到高深莫测。
- 13 东徙西迁
- 同“东迁西徙”。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语法:东徙西迁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稳定。
- 14 东海捞针
- 从大海底下捞取一根针,形容非常难达到目的。出处: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语法:东海捞针作宾语、定语;指事情难办。示例: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德记·待主偿金》:“你真有幸,遇大德。若是侥幸贪夫,一似东海捞针,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