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大学简介
高才大学的意思
解释: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且夫周孔,盖是高才大学之深远者耳。”
语法:
高才大学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高才大学相关词语
- 1 高头大马
- 指体形高大的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出处: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这个人浑身都是新衣服,铺盖齐整,随身有兵器,骑的是高头大马。”语法:高头大马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他们是由陆路来的,五匹高头大马,一路沙尘滚滚、辔铃当当、威风凛凛,路人侧目。”
- 2 雷声大,雨点小
-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语法:雷声大,雨点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示例: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2章:“中国历年的内战,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 3 秀才人情纸半张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语法:秀才人情纸半张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示例: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五章:“好在是秀才人情纸半张。”
- 4 道大莫容
-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语法:道大莫容作谓语、定语;指不为世间所接受。示例:道大莫容,反动派仇视共产主义真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 5 发皇张大
- 发皇:显豁,开朗。发展扩大出处:《新华文摘》1981年第11期:“我取为书名,无非暗示蒋政权压迫左翼文艺,虽甚残酷,然而左翼文艺必将发皇张大,有如宿莽之冬生不死或遇冬不枯也。”语法:发皇张大作谓语、定语;指发展扩大。
- 6 大勇若怯
-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语法:大勇若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示例: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 7 才华横溢
-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文艺书画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或充满了才华。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语法:才华横溢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很有才华的人。示例: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 8 雄辩高谈
- 辩论充分有力,言词豪放不羁。形容能言善辩。亦作“高谈雄辩”。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却说安老爷的话,一层逼进一层,引得邓九公雄辩高谈,真情毕露。”语法:雄辩高谈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束在高阁
- 同“束之高阁”。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汪遵》:“朱门富家,积书万卷,束在高阁,尘暗签轴,蠹落帙帷。”语法:束在高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 10 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出处:宋·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语法:高才疾足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示例:明·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自因秦失其鹿,天下大乱,高才疾足者先得之。”
- 11 高耸入云
- 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出处:刘伯承《回忆长征》:“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语法:高耸入云作谓语、定语;形容建筑物、山峰等。示例: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刘伯承《回忆长征》)
- 12 曲高和寡
-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语法:曲高和寡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示例: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 刘鹗《老残游记 续篇》第五回)
- 13 降尊临卑,屈高就下
- 降:降低;临:面临;卑:低微。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出处: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多谢也降尊临卑,屈高就下。”语法:降尊临卑,屈高就下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14 大相径庭
- 径:门外的路;庭:门院里的地;径庭:喻相差还很远。两者大不相同;相差很远甚至完全相反。出处:庄周《庄子 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语法:大相径庭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区别明显。示例: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鲁迅《集外集拾遗 田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