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一尊简介
定于一尊的意思
解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语法:
定于一尊作谓语;用于思想、学术、道德等。
示例:
明·徐光启《刻紫阳朱子全集》:“今世名为崇孔氏,黜绝异学,而定于一尊。”
成语造句
- 1.那种在艺术风格上扬此抑彼,甚至主张定于一尊的论调,是最妨碍“百花齐放”的。
-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定于一尊,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
- 3.荀子的“理想国”是天下定于一尊,万民匍匐于地.
- 4.在这方面,传播学现在是百花齐放,没有定于一尊.
- 5.这种种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至今也还看不出有形成定于一尊之结论的可能。
- 6.把她比方成鹤立鸡群也许并不确切,实在说,她是端坐在马上的一尊傲然不可屈的神像。
英语翻译
- 英语:
look up to one man as the highest authority
定于一尊相关词语
- 1 一言以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语法:一言以蔽之主谓式;作谓语;指用一句话来概括。示例: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口不乱问,心不乱想,一言以蔽之,女人就得像个女人的样子。”
- 2 一百二十行
- 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微宗等]无日歌欢作乐,遂于宫中内列为市肆,令其宫女卖茶卖酒及一百二十行经纪买卖皆全。”语法:一百二十行作宾语、定语;指各行各业。示例:我想这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 这一质问可以说是对於妓门制度的控诉与否定。元 关汉卿《金线池》一折
- 3 于公高门
- 西汉 于定国 父 于公 为县狱吏,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因高大其门,令能容高车驷马。见《汉书·于定国传》。后因以指为官贤明而子孙显贵的人。
- 4 如出一辙
- 辙:车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出处:宋 洪迈《容斋三笔 奸鬼为人祸》:“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辙。”语法:如出一辙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等。示例:遥远相隔的民族有着这样如出一辙的民族传说。(秦牧《宣扬友爱的民族传说》)
- 5 一支半节
- 谓一小部分。出处: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节之权利者,实含有亡国民之根性,明也。”语法:一支半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不管一二
- 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这猴子,不管一二,到处里闯祸。”
- 7 一炷心香
-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 8 始终一贯
- 自始至终都一样出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国不但应当和中国人民的始终一贯的良友苏联相联合,而且应当按照可能,……”语法:始终一贯作定语、状语;用于做事等。
- 9 一家无二
-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这个女孩儿,也是有缘,我认了做义女,她自到我家来,倒也亲热,一家无二。”语法:一家无二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0 一花独放
-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出处:姚荣铨《无边秋色入画图》:“人民的审美要求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画种,那么就没有万紫千红,只有一花独放了。”语法:一花独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京剧《龙江颂》
- 11 面貌一新
- 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出处: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现在农村面貌一新,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改善了。”语法:面貌一新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或局面。示例:孙犁《庚午文学杂记》:“不到几年,使这些人面貌一新。”
- 12 一碧万顷
- 形容青绿无际。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语法:一碧万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时候已经将近中秋,晴空是一碧万顷。成仿吾《牧夫》
- 13 棋高一着,束手缚脚
- 一着:下棋时走一步。跟棋艺比自己高的人下棋,自己显得笨拙。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出处:陆士谔《续孽海花》第55回:“你的见识是比我高,人家说我怕你,棋高一着,束手缚脚,真叫我怎么不怕呢?”语法:棋高一着,束手缚脚作分句、定语;指遇到高手就不好发挥。
- 14 一差二错
-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语法:一差二错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孙犁《白洋淀纪事·嘱咐》:“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