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惟一简介
惟精惟一的意思
解释:
精纯专一。
出处: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语法:
惟精惟一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示例: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唯一二夫。’”
惟精惟一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惟一惟精
成语造句
-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2.曾因治愈清末陕西巡抚恩寿、陕甘总督升允的痼病,获赠“清静传家”、“惟精惟一”大匾。
- 3.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唐国的密码,儒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儒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
- 4.人心惟危,道心性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5.需要常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含意。
- 6.礼是吾人在现实的具体事上,对生命惟精惟一的磨练与涵养。
惟精惟一相关词语
- 1 成败在此一举
-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语法:成败在此一举作宾语、分句;指关键时刻。示例:这桩事,任大责重,方才一口气许了公婆,成败在此一举。(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
- 2 一尺水一丈波
- 一尺深的水掀起一丈高的波浪。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出处: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 3 一窍不通
-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语法:一窍不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茅盾《子夜》六)
- 4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指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出处:唐·曹松《已亥岁感事》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语法:一将功成万骨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42回:“尸骸遍野,一将功成万骨枯。”
- 5 一言一泪
- 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出处:明·李贽《焚书·与焦漪园》:“写至此,一字一泪,不知当向何人道,当与何人读,想当照旧剃发归山去矣。”
- 6 一掴一掌血
- 掴:用巴掌打。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语法:一掴一掌血作宾语、定语;比喻做事扎实。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要诗得诗,要赋得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7 一见如旧
- 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如同老朋友一样。出处:《新唐书·房玄龄传》:“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策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语法:一见如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很投合。示例:我与他虽从未谋面,但我们一见如旧,无话不谈。
- 8 一日之雅
-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永斗筲之才,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语法:一日之雅偏正式;作宾语;指交情不深。示例:明·邹奕《谢沈诚庄》:“交游中有一日之雅者,率不计直,必为善药。”
- 9 一误再误
- 一次错了;二次又错。形容不接受教训;屡犯错误。出处:《宋史 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语法:一误再误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徒以误解民治真精神,且过恃自己之武力,一误再误,而卒自陷于穷途。(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
- 10 一林二虎
- 两只凶猛的老虎同处于一个森林。形容两个强有力的人或集团同处一地,势不两立。出处:清·魏文忠《绣云阁》第五十五回:“俗云:‘一林不藏二虎’,汝宜另寻他处,任汝附物骇人。”
- 11 一壑一丘
- 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
- 12 一寸赤心
- 同“一寸丹心”。出处:宋·陆游《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诗:“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存赤心惟报国。”语法:一寸赤心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3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 糟粕:酒糟,比喻无用的东西。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无用的东西丢掉出处: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学生时代》:“他们对于中国的旧东西和外国的新东西……是‘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是‘斟酌国情,两无所偏’。”语法: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万口一辞
-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出处: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语法:万口一辞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见一致。示例:万口一辞,不可破也。明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