赜探隐索简介
赜探隐索的意思
解释:
赜:幽深难见。指探索事物的奥秘
出处: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语法:
赜探隐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明·李东阳《序》:“赜探隐索,注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力又足以达之。”
赜探隐索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探赜索隐
赜探隐索相关词语
- 1 有犯无隐
- 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出处: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语法:有犯无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 2 探头缩脑
- 小心胆怯张望貌。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到了园中,果然阴气逼人。贾赦还扎挣前走,跟的人都探头缩脑的。”语法:探头缩脑作谓语、定语;指人小心窥探。示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回:“正在说话间,只见那边有一道人探头缩脑。”
- 3 潜山隐市
- 潜:深藏。在山林中潜迹,在市井中隐身出处: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语法:潜山隐市作定语、宾语;指隐居。
- 4 忽隐忽现
- 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语法:忽隐忽现作谓语、定语;指灯光或远处的物体。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4章:“不知从什么地方的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飘飘荡荡,忽隐忽现。”
- 5 探赜钩深
- 探索幽隐,求取深意。语本《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出处:语出《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语法:探赜钩深作谓语、定语;指探究深奥的道理。示例:汉·赵壹《非草书》:“探赜钩深,幽赞神明,鉴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 6 伏鸾隐鹄
- 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 7 大寒索裘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出处: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语法:大寒索裘作宾语、定语;指慌乱。
- 8 探奥索隐
- 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语法:探奥索隐作谓语;指探究深奥的道理。
- 9 隐忍不言
-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出处: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语法:隐忍不言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4回:“无奈规矩所在,只得隐忍不言。”
- 10 匿迹隐形
- 隐:隐藏。隐藏形迹,不使人知。出处: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厮口内顽涎望着我面上零,再不和他亲折征,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语法:匿迹隐形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身。示例:师徒们匿迹隐形,不知何日寻得取经人。明 杨志和《四游记 西游记 观音路降猴妖》
- 11 探骊获珠
- 骊:黑龙。《庄子·列御寇》记载: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潜入深水,得一颗价值千金的珠。比喻诗文写作抓住了关键出处:《古今诗话·探骊获珠》:“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语法:探骊获珠作宾语、定语;比喻做文章能扣紧主题。示例:清,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其书法论一篇,聚古人大旨于数百言之中,如探骊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
- 12 潜踪隐迹
- 隐蔽踪迹。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我到此地了,你们却潜踪隐迹,没处追寻。”语法:潜踪隐迹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
- 13 索然无味
-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出处: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语法:索然无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索然无味。(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 “立此存照”(三)》)
- 14 潜光隐德
- 谓隐藏德才。出处:南朝·梁·慧皎《高僧传·道渊》:“众经数论,靡不通达,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语法:潜光隐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