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或使之简介
行或使之的意思
解释:
行:所作所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觉主动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语法:
行或使之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行或使之相关词语
- 1 济时行道
- 济:救助。拯救时世,推行王道仁教出处:明·杨澄《陈伯玉先生文集后序》:“岂足以知先生之术济时行道,忠忧之心进进不已哉。”语法:济时行道作谓语、定语;指救世行王道。
- 2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 卑:低;迩:近。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语法: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苏雪林《玉溪诗迷·引论》:“这也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意思。”
- 3 马上得之
- 旧时比喻以武力夺取天下
- 4 擎天之柱
-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语法:擎天之柱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示例:现在擎天之柱,为何不用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 5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语法: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示例:你这样做等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6 回禄之灾
- 回禄:传说中的火神。指火灾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包定之》:“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语法:回禄之灾作宾语、主语;指火灾。
- 7 方言矩行
- 谓言行方正,合乎规范。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珑,字云客,长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语法:方言矩行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言行。
- 8 无缚鸡之力
- 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语法:无缚鸡之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体虚弱。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
- 9 竹马之好
-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洒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语法:竹马之好作宾语;指好朋友。
- 10 饕餮之徒
- 比喻贪吃的人。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语法:饕餮之徒作宾语;指贪吃的人。示例:我不是饕餮之徒
- 11 肘胁之患
- 见“肘腋之患”。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王文端》:“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吾见上时必当极力言之,以除肘胁之患。”语法:肘胁之患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2 便宜施行
- 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出处:《史记 萧相国世家》:“[萧何]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语法:便宜施行作主语、宾语;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采取适当处。示例:一应军行调度,并听便宜施行。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
- 13 虚而虚之
- 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出处:《草庐经略·虚实》:“虚而虚之,使敌人转疑以我为实。”语法:虚而虚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策略等。
- 14 步线行针
- 比喻周密布置。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那怕你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又不是不精细,又不是不伶俐。”语法:步线行针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周密安排设计。示例:那怕你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元曲选 李逵负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