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禄之灾简介
回禄之灾的意思
解释:
回禄:传说中的火神。指火灾
出处: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包定之》:“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
语法:
回禄之灾作宾语、主语;指火灾。
成语造句
- 1.前天我家遭了回禄之灾,不过只烧毁了一些衣物。
- 2.他偌大的产业连遭回禄之灾。
- 3.天边像遭了回禄之灾,火光向我漫过来。
- 4.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回禄之灾竞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
- 5.小王快活地去上班,他没想到一场回禄之灾正等着他。
- 6.这次洪水,对我们家来说,简直就是回禄之灾,多亏解放军救助,我们才有今天。
英语翻译
- 英语:
a fire disaster
回禄之灾相关词语
- 1 无缚鸡之力
- 缚:捆,绑。双手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虚弱或力气小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语法:无缚鸡之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身体虚弱。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
- 2 竹马之好
- 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洒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语法:竹马之好作宾语;指好朋友。
- 3 饕餮之徒
- 比喻贪吃的人。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语法:饕餮之徒作宾语;指贪吃的人。示例:我不是饕餮之徒
- 4 肘胁之患
- 见“肘腋之患”。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王文端》:“明张差之事,殷鉴犹存,吾见上时必当极力言之,以除肘胁之患。”语法:肘胁之患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5 受之无愧
- 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四卷:“这些钱是自己豁出老命赚来的,万般辛苦,受之无愧。”语法:受之无愧作谓语、定语;用于奖励与荣誉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再跟他借几千两银子出来做本钱,那就受之无愧了。”
- 6 君子之交淡如水
-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有道德的人;现在也称品行好的人为君子;交:交情。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语法:君子之交淡如水主谓式;作状语;含褒义。示例:我止望周人之急紧如金,君子之交淡如水。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
- 7 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 麾:同“挥”,挥手。形容为人刚正不阿,坚定不移,不轻易听命于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黯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语法:招之不来,麾之不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语法:末路之难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示例:既髦,犹患末路之难。(《宋史 赵蕃传》)
- 9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语法: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彼此不往来。示例: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10 不才之事
- 不才:不成材。指不正经的事情。出处:《红楼梦》
- 11 超世之才
-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出处: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语法:超世之才作宾语;指有真本事。
- 12 为之执鞭
- 执:拿着;鞭:马鞭。拿起鞭子为人驾驭车马。比喻为人服役。有景仰,追随的意思。出处:《史记·管晏列传》:“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 13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出处:《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语法: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示例:你这样做等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14 擎天之柱
-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语法:擎天之柱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示例:现在擎天之柱,为何不用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