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恤民简介
忧国恤民的意思
解释:
恤:体恤。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出处:
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语法:
忧国恤民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忧国恤民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忧国哀民
成语造句
- 1.清咸丰朝帝师杜受田一生忧国恤民,在晚清朝野颇有影响。
- 2.一幕幕满室书香、开窗幽绿的场景,一位位儒雅可掬、忧国恤民的学者,一次次情理融通、感悟激生的谈心。
- 3.彼研讨也,则有忧国恤民,回报社会,满腔热忱,感极而迸发矣。
- 4.端午节是人们为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感动的日子。
- 5.在其诗作中,努力追求一种人格美,忧国恤民,力求建立一种人际和合的德治社会。
忧国恤民相关词语
- 1 劳民动众
- 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出处:《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纪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须。”语法:劳民动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明·李贽《复麻城人书》:“能使西夏叛卒不敢逞,能使叛卒一起即扑灭,不至劳民动众。”
- 2 亡国之臣
- 使国家灭亡的臣子。 现比喻对国家有损害的官员。出处:《史记·苏秦列传》:“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
- 3 忧国爱民
- 忧心国家,爱护百姓。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语法:忧国爱民作谓语、定语;指忧虑国事。示例: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明·宋濂《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 4 末作之民
- 末作: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业,工商各业为末业。指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者。出处:《韩非子·亡征》:“耕作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 5 抚孤恤寡
- 恤:救济。指养育孤儿,救助寡妇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守经行权,各有其时,抚孤恤寡,存乎一念。”语法:抚孤恤寡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6 愚民政策
-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出处:刘少奇《论党》:“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遇事武断,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实行‘愚民政策’。”语法:愚民政策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愚弄人民。
- 7 民为邦本
- 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语法:民为邦本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示例: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八章:“无论如何,民为邦本。”
- 8 徇国忘家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不顾个人家庭得失与安危出处: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忧己。”语法:徇国忘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陆游《贺莆阳陈右相户》:“方孤论折群邪之锐,盖一身为众正之宗,徇国忘家,惟天知我。”
- 9 乐而忘忧
- 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语法:乐而忘忧作谓语;用于人的情绪。示例:我们不能乐而忘忧
- 10 利国利民
- 对国家、对老百姓都有利。示例:改土葬为火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的大事。
- 11 蹙国百里
- 蹙:缩;国:国土。指丧失国土或边疆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语法:蹙国百里作谓语;用于战争等。
- 12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出处:《尚书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语法:邦以民为本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示例: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唐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 13 民无噍类
- 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语法:民无噍类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老百姓没有活路了。示例:这地方让敌人搞得民无噍类
- 14 物阜民丰
-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示例:当今的社会由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因此人们无不过着物阜民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