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枯槁简介
形容枯槁的意思
解释:
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枯槁:枯萎;枯干。
出处:
战国 楚 屈原《渔父》:“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语法:
形容枯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她生病以后,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成语造句
- 1.病时生觉——默想卧病之后,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疮疽腐败,脓血交流,臭不可近,当念国色芳容,纵或年华少艾,而疾苦缠身之日,形状亦当尔尔。
- 2.我花了十年时间追踪一个“恶魔”,到头来却找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头,他深感懊悔而表现人道。形容枯槁造句。
- 3.雷切尔的父亲打开门,但见门廊里站着一人,阴郁灰暗,形容枯槁,精疲力竭,眼睛呆滞,透着痛苦。
- 4.一位老太太几乎处于昏迷状态,两位年事已高,形容枯槁,另一位看上去既年轻又活跃,似乎这儿并不是她呆的地方。
- 5.最年轻的女工也同中年妇女一样郁郁寡欢,形容枯槁。
- 6.但看此人,形容枯槁,衣衫褴褛,发缟如银,一老贼也。
英语翻译
- 英语:
haggard <be thin and emaciated>
形容枯槁相关词语
- 1 枯杨之稊
- 枯:枯槁;稊:植物的嫩芽。枯萎的杨树又长出了芽。比喻老夫娶少妻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4卷:“余自伤年老,不欲为枯杨之稊。”语法:枯杨之稊作宾语、定语;比喻老夫娶少妻。
- 2 改容更貌
- 改:改换;容:神色;更:更改;貌:相貌。指变了神色或模样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学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语法:改容更貌作谓语、宾语;指改变了神色。
- 3 顾景惭形
-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出处:三国·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天时运幸,得生贵门。遇以亲戚,少荷光宠。窃位列侯,荣曜当世。顾景惭形,流汗反侧。”语法:顾景惭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正容亢色
- 谓神色严肃。出处: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语法:正容亢色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5 无以自容
- 容:容纳。没有什么可以藏身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2卷:“五更酒醒,觉衣衫拘绊,索烛览镜,羞愧无以自容。”语法:无以自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惩谣》:“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
- 6 朽株枯木
- 同“枯木朽株”。出处:宋·陆游《忽得京书有感》诗:“白发苍颜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语法:朽株枯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大军一至,则朽株枯木亦助声威;大军不至,则铁郭金城将沦灰烬。”
- 7 毁形灭性
- 损坏形体,消灭本性。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毁形灭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语法:毁形灭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此时乘隙行事,唾手而得,何苦毁形灭性,以求济其事乎?”
- 8 德言工容
- 见“德言容功”。出处: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语法:德言工容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示例:那时候,姑姑教给你那‘德言工容’,就大有用处了。曹禺《五昭君》第一幕
- 9 势合形离
- 势:形状;形:形体。形体各自独立,结构完整不分。出处:三国 魏 何晏《景富殿赋》:“桁梧复迭,势合形离。”语法:势合形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10 形影相追
- 形:形体;影:身影;追:追随。像影子离不开形体一样,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出处:唐·张说《同张侍御望归舟》:“形影相追高翥鸟,心肠并断北飞船。”语法:形影相追作谓语、定语;指彼此关系密切。
- 11 艾发衰容
- 艾:苍白色。灰白色的头发,衰老的面容出处:唐 元稹《郡斋感怀见寄》:“艾发衰容惜寸辉。”语法:艾发衰容作主语、宾语;用于老年人。
- 12 间不容缓
- 指刻不容缓出处:龚振黄《青岛潮》第十章:“是否赞同,迅祈赐覆。千钧一发,间不容缓也。”语法:间不容缓作谓语;指刻不容缓。
- 13 冰炭不相容
- 冰:冰块;炭:炭火;容:接纳。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出处:宋 陆游《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诗:“君不见,牛奇章与李卫公,一生冰炭不相容。”语法:冰炭不相容复句式;作分句;形容对立的事物。示例:有一派人说:革命和文学是冰炭不相容的,这两个东西根本不能并立。郭沫若《革命与文学》
- 14 鹄面鸠形
- ①面容枯樵,形体瘦削。形容饥疲的样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出处:《明史 忠义传七 耿廷箓》:“小怨必报,何不大用于断头饮血之元凶;私恩必酬,何不广用于鹄面鸠形之赤子。”语法:鹄面鸠形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外形憔悴。示例:熏天毒雾白昼黑,鹄面鸠形奔络绎。清李光昭《阿芙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