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然不羣简介
确然不羣的意思
解释:
指坚守志操,不同流俗
出处:
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确然不羣相关词语
- 1 不改其乐
-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语法:不改其乐作谓语;指为人处世。示例:(孔子)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朱自清《论吃饭》)
- 2 不啻天地
- 不啻:无异于。无异于天地之别。比喻差别极大。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贱妾水冰心,多蒙公子云天高谊,从虎口救出,其洪恩大德,不啻天地父母。”
- 3 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语法:勃然变色作谓语、状语;指发怒。示例:重耳勃然变色,搁杯不饮。(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 4 素不相能
- 能:亲善。指一向不和睦。出处:《左传 襄公二十一年》:“栾桓子娶于范宣子,生怀子,范鞅以其亡也,怨栾氏,故与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后汉书 吴汉传》:“子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之备,终受制矣。”语法:素不相能作谓语、定语;指一向不和睦。示例: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鲁迅《阿Q正传》)
- 5 水泼不进
- 形容十分严密。比喻一个人不接受意见或者一个单位拒绝和外界来往出处: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6回:“说着运动双戟,正是战锋如刺,水泼不进。”语法:水泼不进作定语;指十分稳固。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 6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 先:先驱者,带头人;始:创始者。 不做为人民造福的先驱者,也不做祸害人类的创始人。出处:《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 7 爱理不理
- 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语法:爱理不理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钱钟书《围城》:“孙太太爱理不理地应了一声。”
- 8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 黄连:中药,味苦。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国不知地理,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语法: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眼不著砂
- 著:同“着”,着落。眼睛里不能容一点沙子。指对坏人坏事不能容忍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陶渊明不见督邮》:“渊明不肯束带见乡里小儿,所谓眼不著砂。”语法:眼不著砂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0 求死不得
- 得:能够。想死也不能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20卷:“璞流汗惊惧,因成疮疾,遍身有疮,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语法:求死不得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示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倘有混造黑白之人,那时妹子求死不得,是以展转于心,未有良策。”
- 11 自认不讳
- 讳:隐讳。直截了当地承认,一点也不回避隐瞒出处:清·无名氏《六部成语·刑部》:“自认不讳。”语法:自认不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5回:“既是岳雷,自认不讳,不必审问。”
- 12 食古不化
- 学了古代的知识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现代情况理解运用古代的文化知识。出处:清 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语法:食古不化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食古不化。
- 13 不揣冒昧
-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议。”语法:不揣冒昧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谦虚的说法。示例:又看到日本学界也每每用汉文出书,我真是不揣冒昧,竟想把我的论著也拿去尝试。(郭沫若《海涛集 我是中国人》)
- 14 不辟斧钺
-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出处:《汉书 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