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投水简介
以石投水的意思
解释:
象石头投入水里就沉没。比喻互相合得来。
出处:
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语法:
以石投水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明·燕客《天人合徵纪实》:“镇抚纳赃,如以石投水,不敢争轻重之衡。”
成语造句
- 1.他们两个人志同道合,提出一些看法,如同以石投水,一拍即合。
- 2.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
- 3.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
- 4.钟有八泛音孔,轻击古钟,声音绵绵不绝,似以石投水,波浪、涟漪相继,似无还有。
- 5.例如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水则浮。
以石投水相关词语
- 1 以古制今
-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2 气义相投
- 谓志趣、情谊互相投合。出处:金·王若虚《林下四友赞》:“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气义相投也,故不结而合,既合而欢。”语法:气义相投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3 斗水活鳞
- 语本《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鳞”比喻得到微薄的资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出处:语出《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语法:斗水活鳞作宾语、定语;用于求助。示例:闻说道卢家广施,我挈儿女从乡来至,但只愿斗水活鳞,敢指望千金布地。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五出
- 4 山走石泣
- 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出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语法:山走石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引以为戒
- 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出处:清 钱大昕《士驾斋新录》:“为古之士,当引以为戒。”语法:引以为戒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所以近七八年来,历任巡抚者引以为戒,不敢委他事情。(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 6 以忍为阍
- 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出处: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语法:以忍为阍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7 显山露水
-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出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语法:显山露水作谓语;指开始显现。示例:陈忠实《白鹿原》第二章:“像姐夫这样真有学问的人,其实才不显山露水。”
- 8 牛不喝水难按角
-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7回:“牛不喝水难按角,你老人家只拿定主意不赌,他会怎的?”语法:牛不喝水难按角作宾语、定语;指强迫。
- 9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语法: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杯水舆薪
- 见“杯水车薪”。出处: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语法:杯水舆薪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力量小不能解决问题。
- 11 緑水青山
- 指美丽的河山。 元 马致远 《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緑水青山任自然。” 明 刘道开 《岳庙》诗:“金戈鐵馬公生氣,緑水青山 宋 舊都。” 清 孙枝蔚 《与十四弟实夫自京口买舟入吴越》诗:“緑水青山對白眉,飄零那免客心悲。”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緑水青山枉自多, 華佗 無奈小蟲何!”
- 12 有以教我
- 提出问题,希望别人帮助解答。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宋·王令《寄王正叔》:“贤子远相问,幸有以教我;得报速是宜,翘企不容坐。”
- 13 水泄不漏
- 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王害怕。”语法:水泄不漏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四回:“你正是马蹄刀,水杓里切菜,水泄不漏,半点儿也没有落在地。”
- 14 真山真水
- 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看庐山,果然好景致也,端的真山真水。”语法:真山真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