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毁就誉简介
避毁就誉的意思
解释:
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出处:
《墨子 耕柱》:“且翟(墨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支之苟道,受枉何伤?”
语法:
避毁就誉作谓语、定语;指追求有利的东西。
避毁就誉相关词语
- 1 无所回避
- 回避:避忌。没有什么避忌或讳言的。出处:《后汉书·蔡茂传》:“茂辄纠案,无所回避。”语法:无所回避作谓语、定语;指不需要回避的。示例: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瓷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章炳麟《革命军序》)
- 2 假誉驰声
-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出处:《旧唐书 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语法:假誉驰声主谓式;作宾语;指传播虚假的名声。
- 3 落落之誉
- 落落:坦荡。度量大,能容人的好名声。出处:《三国志·蜀志·彭羕传》:“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
- 4 避世金门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出处:见“避世金马”。语法:避世金门作宾语、定语;指避世。示例:避世金门不厌深,华颠短褐岁侵寻。清·沈元沧《杂咏》之二
- 5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唐弢《硝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
- 6 不避艰险
- 不畏惧艰难险阻。出处:《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语法:不避艰险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6回:“每与周军相值,奋力角斗,不避艰险。”
- 7 毁节求生
- 指败坏自己的操行和名声苟且偷生出处:《三国志·魏志·庞德传》
- 8 煨干就湿
-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干就湿母艰辛。”语法:煨干就湿作谓语、定语;指父母的辛劳。
- 9 避之若浼
-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出处:《孟子 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语法:避之若浼作谓语、定语;指回避。示例:他一口拒绝,避之若浼。夏衍《感谢德莱塞》
- 10 草创未就
- 草创:开始创办或创立;就:完成。刚开始做,尚未完成。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语法:草创未就作谓语、定语;指刚开始。
- 11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语法: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12 避穽入坑
- 见“避坑落井”。
- 13 冲坚毁锐
- 冲破敌人坚固的营垒,摧毁敌人精锐的部队。形容军队锐不可当。也形容攻克难关。出处:《孙膑兵法 威王问》:“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语法:冲坚毁锐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大。
- 14 毁方瓦合
- 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语出《礼记·儒行》:“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宋俞文豹《吹剑录》:“故《儒行》欲毁方瓦合,《老子》欲和光同尘。”后指毁弃自己的原则,迎合世俗出处:语出《礼记·儒行》:“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语法:毁方瓦合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故《儒行》欲毁方瓦合,《老子》欲和光同尘。宋·俞文豹《吹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