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伏渡挽简介
钓伏渡挽的意思
解释:
指八股文截搭题的作法。截搭题一般分为上下两截。从上截的上文,钓出下截;下截收处,仍落到上截,这就叫做钓。扼住上截下截,驾奴中间,然后从上截过渡到下截,这就叫做渡。从下截挽到上截,然后再落下文,这就叫做挽。这三种笔法,都是变形的伏笔,因此谓“钓伏渡挽”。
钓伏渡挽相关词语
- 1 回天挽日
- 见“回天倒日”。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贴赘说》:“则回天挽日之功,皆出宪台起死嘘枯之赐矣。”语法:回天挽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欺世钓誉
- 欺:欺骗;世:世人;誉:名声。欺骗世人,窃取名誉出处:《元史·隐逸传》:“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之,不如所闻,则曰:‘是欺世钓誉者也。’”语法:欺世钓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骗世人。
- 3 潜龙伏虎
- 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出处:明·何文焕《双珠记·西市认母》:“今日里笔生香,冠礼闱,似潜龙伏虎际风云会。”语法:潜龙伏虎作宾语、定语;比喻未受赏识的人才。
- 4 理冤擿伏
- 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出处: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语法:理冤擿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十面埋伏
-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出处:《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语法:十面埋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示例: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十面埋伏,我预先布置好啦。”
- 6 伏首贴耳
- 畏缩恐惧的样子。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语法:伏首贴耳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驯服的样子。
- 7 钓名要誉
- 见“钓名沽誉”。出处:元·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语法:钓名要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名利。示例:现今社会里钓名要誉的人太多了
- 8 鸟伏兽穷
- 如飞鸟栖伏,野兽奔走无路。形容势竭力穷,处境困难。出处:《梁书·元帝纪》:“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语法:鸟伏兽穷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 9 河出伏流
- 语出《淮南子·地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出处: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语法:河出伏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周室之势既微,其所余虚文仪式之陈言,不足以范围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之概。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
- 10 鸱张鼠伏
- 比喻时而嚣张,时而隐蔽。出处:《明史·贵州土司传序》:“蛮人鸱张鼠伏,自其常态。”语法:鸱张鼠伏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11 香象渡河
-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语法:香象渡河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
- 12 连绵起伏
-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出处:孙荪《云赋》:“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语法:连绵起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示例:这里的丘陵真是连绵起伏。
- 13 膝行蒲伏
- 伏地爬行。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语法:膝行蒲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起伏跌宕
- 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示例: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