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傲不驯简介
桀傲不驯的意思
解释:
同“桀骜不逊”。
出处:
储安平《在塔里木河的下游》:“就在这蜿蜒的沙山脚下,流着来自千里以外,历史上久享盛名的这条旷达、豪壮的、同时也是桀傲不驯的塔里木河。”
语法:
桀傲不驯作谓语、定语;指性情倔强凶暴不驯顺。
示例: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鄂尔泰见他桀傲不驯,更是有气。”
桀傲不驯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桀骜不逊
成语造句
- 1.一钱一命依然带着桀傲不驯的微笑,他的眼神冰冷,但是那张俊俏的容颜就是有种天生的笑意,掩饰了他冷漠的性情。
- 2.李坏走近两步,半蹲下身,伸手细细抚着碧晶柔一头桀傲不驯的短发,柔声道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的。
- 3.猫给人的印象总是温柔与桀傲不驯的。
- 4.也难怪这些平日一个比一个桀傲不驯的青年军官们,会表现得如此之‘乖’。
- 5.不过这些兵也都是些老兵油子,平时放在各营之中也是些桀傲不驯的主,这次正好也全都抽出来交给陈克复了。
- 6.纤细的体态,细碎的黑发,于桀傲不驯的眼神浑然一体,举手投足,足以倾倒任何人。
桀傲不驯相关词语
- 1 深信不疑
-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语法:深信不疑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示例:对于爸爸所讲的话,我一向深信不疑。
- 2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语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复句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 3 坐树不言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语法:坐树不言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第其勋庸,虽坐树不言而图功甚大。唐·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
- 4 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语法:见物不取,失之千里作宾语、分句;形容不要错失良机。示例: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一回:“正是:见物不取,失之千里。”
- 5 不刊之书
-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出处: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语法:不刊之书作宾语;指典籍等。示例:《礼记》,不刊之书也。宋·欧阳修《食货志论》
- 6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 旧的没有了,只好被迫去买新的,坏事变成了好事出处:洪放《秘书长·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总要发展的啊。”语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作宾语、分句;用于安慰人。示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也是一件好事
- 7 独木不林
-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出处:汉 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语法:独木不林作宾语、定语;比喻势力单薄,做不成大事。示例:我们都明白独木不林的道理
- 8 正其谊不谋其利
- 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语法:正其谊不谋其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放达不羁
- 纵放旷达,不受拘束。出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一生好酒任侠,放达不羁,不轻财傲物之志。”语法:放达不羁作定语、宾语;指行为放纵。示例:久闻唐伯虎放达不羁,难道华安就是他?《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 10 焦躁不安
- 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 11 义不主财
- 为重义气者不苟取财物。
- 12 不负众望
-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出处: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语法:不负众望作谓语、定语;指很争气,没有辜负希望。示例:他终于不负众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 13 史不絶书
-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的事情。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语法:史不絶书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指历史上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示例:刘大年《台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往后史不绝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 14 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语法:不动声色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示例: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