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简介
齐东野语的意思
解释: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语法:
齐东野语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示例:
听说明的方孝孺,就被永乐皇帝灭十族,其一是“师”,但也许是齐东野语,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鲁迅《两地书》二六)
齐东野语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道听途说
成语造句
- 1.这些都是齐东野语,不足为信。
- 2.于是,便有种种齐东野语式的笔记、小说、戏剧、影视相继问世,这些作品的摹写刻画往往夸张失实,却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搜奇猎艳的窥私心理。
- 3.周密《齐东野语》中也说故闻之者,必吠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
- 4.岂有此理齐东野语熏天赫地炙手可热。
- 5.齐东野语,君自幼闻之,搜神志怪,摇笔即来。
- 6.《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英语翻译
- 英语:
hearsay < gossip>
齐东野语相关词语
- 1 东挪西凑
- 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过了两月,又近吉日,却又欠迎亲之费,六老只得东挪西凑,寻了几件衣饰之类,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却也不够使用。”语法:东挪西凑作谓语、宾语、状语;指筹资。示例:不过这样头痛医头,东挪西凑,总不是办法。茅盾《子夜》
- 2 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出处: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语法:东声西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3 淫言狎语
- 见“淫言媟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书院中,见案上一帙,观之,乃春画也。每幅有洪诗,多淫言狎语,遂为逐客。”语法:淫言狎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整齐划一
- 整齐:有条理,不凌乱;划一:一致,一样。指有条有理,全都一样出处: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灭自由和散漫的现象。”语法:整齐划一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秩序等。示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所以整条青石板街,成了白底红字的标语街、对联街,做到了家家户户整齐划一。”
- 5 付之东流
- 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象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出处: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语法:付之东流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成果丧失,前功尽弃。示例:缉捕使臣等听得这话,传在耳朵里,也只好笑笑,谁敢向他家道个“不”字?这件事只索付之东流了。(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 6 指东说西
-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出处: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骂我就骂我,别指东说西,欺负妈妈好说话。”语法:指东说西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曾朴《孽海花》第11回:“你们别指东说西的挖苦人。”
- 7 口绝行语
- 说话严谨,不外传。出处:唐·韩愈《送穷文》:“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
- 8 散言碎语
- 犹言闲言碎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语法:散言碎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闲言碎语。示例:我向来不喜欢他的散言碎语
- 9 移东就西
- 彼此挪动转移。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出处:唐 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语法:移东就西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10 东瞧西望
- 指到处乱看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语法:东瞧西望作谓语、状语;指乱看。示例:老舍《四世同堂》:“她不便再东瞧西望的,惹老人不高兴。”
- 11 东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样而实际并未说话出处: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东扭西歪枝桠交错地长了起来。”语法:东扭西歪作谓语、状语;指不整齐。示例:浩然《艳阳天》第54章:“又拉过一只东扭西歪的破椅子垫在屁股底下。”
- 12 一语九鼎
-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 13 东掩西遮
-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语法:东掩西遮作谓语、状语;指左右遮掩。
- 14 东门之达
- 谓 东门吴 丧子而能处之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