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蛇逐鹿简介
斩蛇逐鹿的意思
解释: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指群雄角逐,争夺天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乃前,拔剑击斩蛇。”
语法:
斩蛇逐鹿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明·张凤翼《红拂记·同调相怜》:“风尘暗四郊,奋英豪,斩蛇逐鹿谁能料?”
斩蛇逐鹿相关词语
- 1 膝语蛇行
-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出处: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语法:膝语蛇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鹿走苏台
- 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伍被传》:“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语法:鹿走苏台主谓式;作宾语;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示例:明·陈所闻《驻马听·吴山拜伍相庙》曲:“不能勾鲸吞越国,翻教鹿走苏台,鸱泛江风。”
- 3 覆鹿遗蕉
- 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出处:清·王闿运《桂阳州志序》:“罗平沼成,明社已屋,覆鹿遗蕉,亡猿灾木。”语法:覆鹿遗蕉作宾语、定语;指人办事失误。
- 4 中原逐鹿
- 中原:古代指我国中部;跟边疆相对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语法:中原逐鹿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北伐战争时期,几支军阀武装中原逐鹿,使百姓深受其苦。
- 5 岁在龙蛇
- 《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谓命出处:《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语法:岁在龙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历险阻之驰驱,风如牛马;慨身宫之偃蹇,岁在龙蛇。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
- 6 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出处:宋·欧阳修《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语法:蛇雀之报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7 逐影随波
- 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随着水流飘移。形容无主见。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冯保之败》:“思为报复仇,且结张诚欢,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过逐影随波而已。”语法:逐影随波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握蛇骑虎
- 比喻处境极其险恶。出处:《魏书 彭城王传》:“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语法:握蛇骑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宋 刘克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
- 9 随高逐低
- 犹言随高就低。出处:《豆棚闲话·介之推火封妒妇》:“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张椅子,或铺条凉席,随高逐低,坐在下面,摇着扇子,乘着风凉。”语法:随高逐低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蝉蜕蛇解
- 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语法:蝉蜕蛇解作宾语、定语;用于变化。
- 11 鸿案鹿车
- 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比喻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贴,同甘共苦。出处: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语法:鸿案鹿车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间。
- 12 追趋逐耆
- 谓追逐时尚。出处:《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试为之施《咸池》,揄《六茎》,发《萧韶》,咏《九成》,则莫有和也。”颜师古注:“追趋逐耆,随所趋向爱耆而追逐之也。趋,读趣,耆,读嗜。”语法:追趋逐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风了断井索。’”示例: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上学》
- 14 一蛇两头
-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出处: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语法:一蛇两头作宾语、定语;指少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