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寓而安简介
随寓而安的意思
解释:
见“随遇而安”。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语法:
随寓而安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能顺应环境。
示例:
明·李贽《读焚书·书汇·与城老》:“惟我能随寓而安,无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英语翻译
- 英语:
make the best of it <take the world as it is>
随寓而安相关词语
- 1 安闲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语法:安闲自得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
- 2 安行疾斗
- 行动从容,战斗英勇。出处:《吴子·应变》:“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
- 3 随者唱喁
- 喁:应和的声音。指后者附和前者。形容随声附和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语法:随者唱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股战而栗
-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语法:股战而栗作谓语;形容恐惧异常。示例:东汉·班固《汉书·高五王传》:“因退立,股战而栗。”
- 5 中途而废
-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出处:《北史·景穆十二壬传》:“愿闻朝廷,特开运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语法:中途而废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曹禺《悲剧的精神》:“信得准确,宁可以死赴之,决不中途而废。”
- 6 相时而动
-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语法:相时而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大丈夫相时而动,此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 7 质而不俚
-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语法:质而不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
- 8 贫而无谄
-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语法:贫而无谄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示例:元·柯丹邱《荆钗记·分别》:“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 9 倾城而出
- 比喻人的数量很多出处:《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
- 10 反侧获安
-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出处:唐·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昨者改元施令,悔往布新,将反侧获安,则干戈日弭。”语法:反侧获安作谓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 11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语法:听其言而观其行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 12 老而不死是为贼
-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语法:老而不死是为贼作宾语、定语;指无德的人。示例: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你这样人!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
- 13 逐浪随波
- 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出处: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语法:逐浪随波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陈衍《元诗纪事 宋无》:“群飞独宿水中央,逐浪随波羽半伤。”
- 14 易子而食
-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语法:易子而食作谓语、定语;形容灾后的惨状。示例: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大家在问
随 字的笔顺写法
随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随 ”字共有11画,笔顺写法是: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 竖 横 撇 竖 横折钩 横 横 点 横折折撇 捺
2、随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