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时而动简介
相时而动的意思
解释:
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语法:
相时而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大丈夫相时而动,此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相时而动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相机而行
成语造句
- 1.看到嫌疑人后,你们相时而动,将其抓捕归案。
- 2.经验丰富的指挥者常常相时而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3.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帝深纳焉。
- 4.正所谓了君子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
- 5.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後人,可谓知礼矣。
- 6.到江东后先化整为待至明年开春时便相时而动。
英语翻译
- 英语:
act when the right moment offers itself <adapt oneself to circumstances>
相时而动相关词语
- 1 质而不俚
-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出处:《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语法:质而不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
- 2 贫而无谄
-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语法:贫而无谄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示例:元·柯丹邱《荆钗记·分别》:“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 3 静中思动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一时忽然静中思动,因命牡丹、兰花众仙子看守洞府,去访百草仙子,不意适值外出。”语法:静中思动作宾语;指事物的变化。
- 4 犬牙相接
- 形容地势像犬牙一样参差不齐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丧》:“甘州之诸屯,犬牙相接。”语法:犬牙相接作谓语、定语;用于地形等。
- 5 萍水相遭
-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人的偶然相遇出处:明·陆采《明珠记·煎茶》:“天呵,果然是萍水相遭。”语法:萍水相遭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无深交。
- 6 踵趾相接
- 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出处:杨天石《黄遵宪》:“黄遵宪盛赞他们‘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语法:踵趾相接作谓语、定语;指人多。示例:缅想当年景象:那种踵趾相接的商旅队,商旅队中各种语言的交响。韩北屏《非洲夜会·橘林茶香》
- 7 时变之应
- 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适当措施出处:《吕氏春秋·简选》
- 8 顺天应时
- 顺:顺从。应:适应。时:时机。指上要遵从天命,下要适应时机。出处:《晋书·羊祜传》:“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语法:顺天应时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钱钟书《围城》:“后间隔为两间暗不见日、漏雨透风、夏暖冬凉、顺天应时的客房。”
- 9 倾城而出
- 比喻人的数量很多出处:《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
- 10 鸡鹜相争
-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语法:鸡鹜相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鸡鹜相争,终无了期,虽有文治派之徐世昌,亦奚补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零二回)
- 11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语法:听其言而观其行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示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 12 老而不死是为贼
-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语法:老而不死是为贼作宾语、定语;指无德的人。示例: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你这样人!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
- 13 时诎举赢
- 见“时绌举赢”。
- 14 中途而废
-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出处:《北史·景穆十二壬传》:“愿闻朝廷,特开运略,少复赐宽,假以日月,无使为山之功,中途而废。”语法:中途而废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曹禺《悲剧的精神》:“信得准确,宁可以死赴之,决不中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