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方外简介
遁迹方外的意思
解释: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出处: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语法:
遁迹方外作谓语、宾语;指隐居。
遁迹方外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遁迹黄冠
遁迹方外相关词语
- 1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语法: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作宾语、分句;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聂绀弩《论通天教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用王安石的说法,就是‘畜生出其门,此人之所以不至也!’”
- 2 离世遁上
-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 3 言外之味
- 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语法:言外之味作宾语;用于说话或文辞等。
- 4 皮里膜外
- 膜:人或动物体内薄皮组织。比喻相交太浅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如今同了你,虽见了太尊一面,到底是个皮里膜外的账,有什么意思?”语法:皮里膜外作定语;用于比喻句。
- 5 方枘圜凿
- 见“方枘圆凿”。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语法:方枘圜凿作宾语、定语;比喻格格不入。
- 6 邪门外道
-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出处:《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 7 朝令夜遁
- 令:召。早上被征召,晚上就隐退。形容甘于隐居避世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语法:朝令夜遁作谓语、定语;指为人。
- 8 意出言外
- 意思或含义表现于语言、文辞上。出处:唐·王度《古镜记》:“二人坐,与绩谈久,往往有异义出于言外。”
- 9 异域殊方
- 极远的异域他乡出处:明·王守仁《痊旅文》:“连峰际天合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无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语法:异域殊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遁迹潜形
- 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出处: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语法:遁迹潜形作谓语、宾语;指隐藏踪迹和身形。示例:他干了坏事,只好遁迹潜形了
- 11 如日方中
- 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出处:《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语法:如日方中作谓语、定语;指处于鼎盛阶段。示例:他现在正是如日方中的年龄,能干大事
- 12 方凿圆枘
- 凿:榫眼;枘:榫头。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出处: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语法:方凿圆枘作宾语、定语;指不相投合。示例:然杂取《公羊》《谷梁》以释《左氏》,此乃以冠双屦,将丝综麻,方凿圆枘,其可入呼?(唐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 13 伐树削迹
- 比喻正人君子不为世所容出处:庄子·天运
- 14 韬光晦迹
-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处:《高僧传》:“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居寒山。”语法:韬光晦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示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