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简介
曾经沧海的意思
解释:
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出处:
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语法:
曾经沧海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见识广。
示例:
老兄是曾经沧海,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成语造句
- 1.他曾经沧海,见过大世面,这件小事难不住他。
- 2.爱情是一份纯美的感情,有心的人,再远也会记挂对方;无心的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甘心情愿的,有些事情却一直无能为力。曾经沧海,是不是,总是伤心人比较痴迷;再见无期,是不是,总是柔软的容易落泪。
- 3.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经过许多事情之后难免会对未知的幸福产生忧惧,这是很自然的反应。
- 4.在生活的航船中颠簸这么久,也看遍了人间的世态炎凉,蓦然回首,他不免有曾经沧海之感。
- 5.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曾经沧海又富有远见卓识的革命先行者。
- 6.不相信爱情的人,只是因为曾经沧海的心情已经不是常人能够体会。
英语翻译
- 英语:
have crossed the deep,blue sea <having seen and experienced much>
- 日语:
世(よ)の移(うつ)り変(か)わりを経(へ)ていて,視野(しや)が広(ひろ)くなっている
曾经沧海相关词语
- 1 山海之味
- 山海中所产的珍贵食品。出处:南朝·梁·萧纲《七励》:“名廉天地之声,淆竭山海之味。”
- 2 海怀霞想
- 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出处: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语法:海怀霞想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等。示例:解兰焚芰非吾事,只是海怀霞想春水涨。清·朱彜尊《迈陂塘·题王咸中坞山房图》
- 3 海约山盟
- 见“海誓山盟”。出处:宋·欧阳修《解仙佩》:“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语法:海约山盟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男女爱情等。
- 4 飘洋过海
- 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语法:飘洋过海作谓语、宾语;指到异国。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觉得外国人的花样厉害,飘洋过海,不当回事。”
- 5 枕籍经史
- 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出处: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李彭家贫绩学,枕籍经史,诗文能兼诸家之长。”语法:枕籍经史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苦海茫茫
-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语法:苦海茫茫作主语、宾语;指无穷无尽的苦难。示例:苦海茫茫,深可悲伤。(金 王处《行香子 劝徐老奉善》)
- 7 海水群飞
- 比喻国家不安宁。出处: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语法:海水群飞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局势。
- 8 仇深似海
- 指仇恨极深。
- 9 福如海渊
- 渊:深。福气像海那样浩瀚无边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合欢》:“愿冯君福如海渊,愿冯君寿比南山。”语法:福如海渊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
- 10 元经秘旨
- 微妙的道理。出处: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语法:元经秘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移山跨海
- 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出处: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语法:移山跨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不见经传
- 经传:指经典的著作。经传里没有记载;也指人或事物没多大名气;又指说话或行文没有书本根据。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语法:不见经传偏正式;作谓语;形容人或事物没有名气,不大为人所知。示例: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老舍《吐了一口气》)
- 13 枕山负海
- 见“枕山襟海”。出处:明·张煌言《山头重筑海塘碑记》:“台之缑城,枕山负海。”语法:枕山负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离经背道
- 原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所说的道理。现多比喻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