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为信简介
徙木为信的意思
解释:
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语法:
徙木为信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徙木为信相关词语
- 1 视为畏途
- 畏途:危险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种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极难行走的路。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语法:视为畏途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近来刑部,因批驳严,参罚重,缙绅中视为畏途。(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九回)
- 2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出处:《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语法: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3 与人为善
- 与:赞成;为:做;善:好;好事。原指赞成人学好。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语法:与人为善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某等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
- 4 认妄为真
- 佛教用语。把虚妄当成真实。出处:《圆觉经》:“认妄为真,虽真亦妄。”
- 5 徙宅忘妻
- 徙:迁移;宅:住所。搬家忘记把妻子带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敬慎》:“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语法:徙宅忘妻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笑人善忘曰徙宅忘妻;讥人不谨曰开门揖盗。”
- 6 蔚为壮观
- 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示例:洞庭湖水烟波浩渺,景色蔚为壮观。
- 7 以古为镜
- 见“以古为鉴”。出处:《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语法:以古为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8 削职为民
- 撤掉官职,降为平民。出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王黼大怒,将宋昭削职为民。”语法:削职为民作谓语;指撤掉官职。示例:陆天明《省委书记》:“都是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最后或五马分尸,或削职为民,或问斩菜市口……”
- 9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焉知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语法: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常言道: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好自为之吧
- 10 过为已甚
- 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出处:《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语法:过为已甚作谓语;指做得太过分。示例: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 11 言而无信
-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出处:《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语法:言而无信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 12 木朽蛀生
-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 13 率以为常
- 成为经常的事。出处:《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及其当还,高祖及武明后俱有赉遗,率以为常。”宋·文天祥《与朱太博埴》:“骑马囊饭,朝往夕还,率以为常,而山外事一毫不接耳目矣。”语法:率以为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由此蹈隙相会,率以为常。清·王韬《凇滨琐话·魏月波》
- 14 不言而信
-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语法:不言而信作谓语;指人的威望等。示例: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