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口识羞简介
碍口识羞的意思
解释:
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语法:
碍口识羞作谓语、补语;指怕羞。
碍口识羞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爱口识羞
碍口识羞相关词语
- 1 赞不绝口
-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语法:赞不绝口补充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示例:他常常在我面前把秋桐的文章捧上了天,赞不绝口。(邹韬奋《经历 新闻记者的作品》)
- 2 琅琅上口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语法:琅琅上口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示例: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 3 苦口良药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4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出处:《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语法:祸从口出,患从口入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5 博识洽闻
- 见多识广,学识博大语法:博识洽闻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知识。示例:我们被博士的博识洽闻所征服
- 6 口讲指划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语法:口讲指划作谓语、状语;形容详细地解说。示例:施蛰存《塔的灵应》:“渐渐地看见有人从墙缺处走进来,围着和尚,口讲指划地不知说些什么。”
- 7 豁口截舌
- 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出处: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语法:豁口截舌作谓语、宾语;指命人住嘴。
- 8 身后识方干
- 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识后识方干。”语法:身后识方干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9 知机识变
- 机:时机。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出处:《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史臣曰:‘皆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语法:知机识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授人口实
- 留给别人以话柄。出处:王闿运《致丁亲家书》:“比年频致物论,四督失官,授人口实,宠反为辱。”语法:授人口实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11 口中雌黄
-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出处: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语法:口中雌黄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言论前后矛盾。示例: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事物譬类》)
- 12 口颊坏疽
- 即走马疳。小儿急性病,常由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引起,症状是口腔黏膜部分组织溃疡,发黑,坏死,并向外溃烂,严重时发生昏迷。也叫走马牙疳或牙疳。
- 13 饕口馋舌
- 比喻贪吃的人。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语法:饕口馋舌联合式;作主语;指贪吃的人。
- 14 才识有余
- 指才能很高,见识极广出处:《宋史·刘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