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利相死简介
同利相死的意思
解释:
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语法:
同利相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同利相死相关词语
- 1 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出处: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语法:一视同仁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平等对待。示例:警察却不怕自行车,更不怕洋车和三轮儿。他们对洋车和三轮儿倒是一视同仁,一个不顺眼就拳脚一齐来。(朱自清《回来杂记》)
- 2 同休共戚
- 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出处:《周书·尉迟迥传》:“吾居将相与国舅甥,同休共戚,义由一体。”语法:同休共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李渔《巧团圆·防辱》:“指望他早去早回,毕了婚姻之事,也有个同休共戚之人。”
- 3 力不同科
- 同科:同一等级。指人的力量有强弱,不能等同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语法:力不同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刮目相看
-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语法:刮目相看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着成绩。示例: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朱自清《这一天》)
- 5 含屈而死
- 含着委屈而死去语法:含屈而死作谓语;指死不瞑目。示例:他在文革期间含屈而死
- 6 降心相从
- 委屈自己的意愿;放弃成见;服从别人。出处:左丘明《左传 隐公二十八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语法:降心相从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委屈自己的意愿去服从别人。示例:既料中国人必不失和,而孤拔以一水师提督,挟盛气而来,谓闽官必降心相从,船局因垂手可得。(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 7 相沿成习
- 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出处: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在石湖,若干年来相沿成习,所有的红白喜事,大小寿庆,逢年过节,请客送礼,少不了一条红荷包鲤。”语法:相沿成习作谓语;指成为习惯。示例:高阳《慈禧前传》:“这虽有假公济私之嫌,相沿成习,变做军机章京的一种特权。”
- 8 死伤相藉
- 藉:以物衬垫。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出处:《元史·世祖纪》:“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藉,系累相属,皆彼宋自祸其民也。”语法:死伤相藉作谓语、定语;形容伤亡者多。
- 9 饮恨而死
-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语法:饮恨而死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10 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语法:大难不死,必有后禄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安慰人。
- 11 相视莫逆
- 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语法:相视莫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五》:“公卿大夫相视莫逆,如出一辙。”
- 12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语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宾语、分句;旧时用于劝诫妇人。示例: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六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你怎么跟亡国奴后面去了?”
- 13 针锋相对
-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语法:针锋相对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辩论。示例:彩云听着唐卿的话来得厉害,句句和自己的话针锋相对,思忖只有答应了再说。(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六回)
- 14 利路名场
- 名场:旧指读书人求功名的场所。泛指寻求名利的道路和竞夺声名的场所。出处:唐·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教我无为礼乐拘,利路名场名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