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黏糊糊简介
黏黏糊糊的意思
解释:
指两者关系暧昧不清或办事粘连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小米粥熬得黏黏糊糊,郑子云有好久没吃过这小米粥了。”
语法:
黏黏糊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系粘。
示例:
她办事老是黏黏糊糊的
黏黏糊糊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经常神神叨叨,做什么事情总是瞻前顾后,和羽应龙性格完全相反的黏黏糊糊的家伙,陈朋。
- 2.我们想知道如何在这样热的情况让衬衫不这么黏黏糊糊的。
- 3.伸手一抹,一张草纸…还有草纸上黏黏糊糊的马粪,腥臭扑鼻而来。
- 4.乙惨叫一声,跃出门槛,穿过黑夜,一溜烟躲进妻子的热被窝里,满身冷汗很快被烘炙得黏黏糊糊。
- 5.上面还沾着些浓痰,黏黏糊糊的甚是恶心,刁万一见这枣核的模样,就知是从别人口中刚刚吐出,顿觉胃中翻江倒海起来。
- 6.那甘晓柔被装进麻袋中,只觉得浑身黏黏糊糊的,一只手也不知抓起个什么东西,拿起来一瞧竟是一个人的心脏,她差点快哭了出来。
黏黏糊糊相关词语
- 1 黏恡缴绕
- 谓胶着在一起,纠缠不休。示例:宋 李纲 《与吕安老书》之一:“善碁者,覺一處少屈,則經營他處,卒以取勝。不善棊者,黏恡繳繞,不肯蹔舍,卒以取敗。”
- 2 黏皮着骨
- 见“黏皮带骨”。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语法:黏皮着骨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 3 一纸糊涂帐
- 内容混乱,根本无法算清楚的帐目。 比喻无法弄清楚的事情。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大名》:“诸葛大名非用墨,清高二字肃千秋。如今一纸糊涂帐,满面松烟不识羞。”
- 4 含含糊糊
- 含混不清的样子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语法:含含糊糊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清晰。示例: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即所谓《对张杨的训词》,内容含含糊糊,曲曲折折,实为中国政治文献中一篇有趣的文章。”
- 5 糊糊涂涂
- 无感觉的,麻木的或茫然的状态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口里糊糊涂涂,又说好些,总不过肉麻说话。”语法:糊糊涂涂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不清醒。示例: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也许一辈子就糊糊涂涂的下去,而什么也不晓得呢!”
- 6 大事不糊涂
- 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语法:大事不糊涂作谓语、定语;指头脑清醒。示例:他一向都是大事不糊涂的
- 7 含糊不明
- 不清楚的意思示例:他发着高热,含糊不明地说了好些话,可是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 8 糊里糊涂
-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三回:“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语法:糊里糊涂联合式;作谓语;指对事物认识不清。示例:糊里糊涂是办不好事的。
- 9 养家糊口
- 谓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15回:“养家糊口,个个皆然。”语法:养家糊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到处奔波着出卖自己的体力,用无尽的汗水赚几个钱来。”
- 10 稀里糊涂
- 不明白,迷糊,不认真,随意出处: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如果写他后悔,稀里糊涂自杀了,就没有多大意思。”语法:稀里糊涂作谓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稀里糊涂地回答说她家里有事来了个亲戚。”
- 11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对小事情不加计较,而对大事情则非常认真,坚持原则。
- 12 含糊其辞
- 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语法:含糊其辞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示例: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沙汀《短篇小说集 后记》)
- 13 血肉模糊
-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语法:血肉模糊作谓语、定语;用于流血场面。示例:仔细看去,这条路上血肉模糊成了一片,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巴金《家》二十五
- 14 吕端大事不糊涂
-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