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之财简介
不义之财的意思
解释: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出处:
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语法:
不义之财偏正式;作宾语;指来源不正当的钱财。
示例:
这不义之财,犬豕不顾,谁人要你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成语造句
- 1.靠劳动所得,过温饱生活,不取不义之财,不作非分之想。也作“非分之念”。
- 2.五个人通过舞文弄法,每年敛取不义之财多达二十多万两。
- 3.在公司进行改组之际,他来个挥戈返日,弄到了一笔不义之财。
- 4.这些钱是不义之财,所以我不用。
- 5.在公司进行改组之际,他来个浑水摸鱼,弄到了一笔不义之财。
- 6.他得到信任的原因,就是公私分明,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成语故事
- 古代齐国宰相田稷子把下官送给他的一些黄金孝敬给母亲,母亲觉得奇观问他做了三年宰相就有这么多俸禄,难道就没有开销了?田稷子只好如实回答,其母告诫他作为士大夫应该修身养性,不能贪这些不义之财。田稷子立即把黄金一一退回
英语翻译
- 英语:
money obtained by dubious means <illgotten gains>
- 俄语:
дéньги,добытые нечéстным путём
- 其他:
<法>biens mal acquis <richesse,fortune qui n'a pas été loyalement,honorablement obtenue>
不义之财相关词语
- 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出处:《北齐书 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语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 2 秦晋之匹
-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出处:《晋诸公赞》:“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语法:秦晋之匹作宾语;泛指两家联姻。
- 3 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出处: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语法:口耳之学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示例: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
- 4 不通时宜
- 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方头》:“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语法:不通时宜作谓语、定语;指不懂为人处世。
- 5 粪土不如
-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单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粪土不如。”语法:粪土不如作谓语、定语;形容毫无价值的东西。示例:他的这种行为真是粪土不如
- 6 不干不浄
- 净:洁净。指粗俗,下流。淫乱的婉辞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回:“不知是那里附学的学生,倒欺负他,里头还有些不干不净的话。”示例:王朔《人莫予毒》:“除非你说的是那些常来他这儿的不干不净的女孩子。”
- 7 源源不竭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竭:完。形容接连不断,没有尽头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又防止了对于人力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人力动员却可以源源不竭。”语法:源源不竭作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 8 天不憗遗一老
-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出处:《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语法:天不憗遗一老作宾语、定语;用于对老人的悼词。示例:汉·蔡邕《陈太丘碑》:“天不憗遗一老,俾屏我王。”
- 9 知之非艰
- 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出处:《尚书·说命中》
- 10 一卒之令
- 秦 末, 刘邦 率兵攻入 秦都 咸阳 ,废除 秦 严刑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死罪只有一条,后来称之为“一卒之令”。
- 11 细不容发
- 容:容受;发:头发。比喻十分细小出处:《晋书·卫瓘传》:“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语法:细不容发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不可言宣
-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天占山德韶国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语法:不可言宣作谓语;用在说事物的奥妙等。
- 13 即兴之作
- 即兴:根据当时的兴致和感觉;作:作品。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出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13章:“历史从来都是即兴之作。”语法:即兴之作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或书画等。示例:这是我的即兴之作,请勿见笑
- 14 宵小之徒
- 宵小:盗贼。指盗匪坏人之流出处:清·黄六鸿《城厢·防守》:“外有旷僻无人之地,恐宵小从此出入。”语法:宵小之徒作宾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