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无怨简介
死而无怨的意思
解释:
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出处: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语法:
死而无怨作谓语;指死而无悔。
示例:
求大人请臬台大人升一升冠,露一露头部,倘没有受伤痕迹,小人死而无怨。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
成语造句
- 1.只要家乡的父老兄弟能过上好日子,我就死而无怨。
- 2.人总要死,轩辕云,能死在你……的手中,我死而无怨。
- 3.吾与师兄被其迷惑,不能自拔,任由她驱使,死而无怨,如今想来实乃可笑之极。
- 4.就算将他们杀了也是咎由自取,死而无怨。
- 5.罗堂主重情重义,甘为朋友死而无怨,这正是我辈好男儿的榜样。
- 6.眼下,云天会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我更加不可能离开,为了云天会,我死而无怨。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保护孔子,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与有勇有谋的人共事死而无怨
英语翻译
- 英语:
die without a grudge <die happy>
死而无怨相关词语
- 1 睚眦之怨
-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语法:睚眦之怨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 2 抵死漫生
-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出处: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语法:抵死漫生作谓语、定语;形容竭尽思虑。
- 3 存而不议
- 存:保留;议: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出处: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语法:存而不议作谓语、宾语;指暂时不讨论的问题。
- 4 方生方死
- 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语法:方生方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示例:郭沫若《苏联纪行·8月9日》:“我们是处在方生方死之间的。”
- 5 有恃无恐
-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仗而无所畏惧;毫无顾忌。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语法:有恃无恐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 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 6 闻风而至
-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舅兄只顾要将细鸟带回船去,刚才被他这阵乱叫,以致众兽闻风而至,几乎性命不保。”语法:闻风而至作谓语;用于处事。示例:老舍《四世同堂》:“早一点下手,把牌子创开,日本人必闻风而至,咱们的小羊圈就成了文化中心。”
- 7 和而不唱
-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语法:和而不唱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8 铤而走险
-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出处:《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语法:铤而走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示例: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 9 踏破铁鞋无觅处算来全不费工夫
- 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 10 诛求无时
- 诛求:苛求。勒索。不断地进行勒索,没有满足的时候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语法:诛求无时作谓语、定语;指贪心不足。
- 11 阒其无人
- 阒:空。指空荡荡,没有一人。出处:《周易 丰》:“窥其户,阒其无人。”语法:阒其无人作谓语;指空荡。示例:噫!何以二万万方里辽阔之幅员,竟如阒其无人也。黄中黄《孙逸仙》第一章
- 12 堂而皇之
-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语法:堂而皇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叶圣陶《四三集·一个练习生》:“现在这时代,劳动做工是堂而皇之的了。”
- 13 别来无恙
-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曰:‘公瑾别来无恙!’”语法:别来无恙作谓语、分句;用作别后通信或重逢时问候。示例:(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 14 应际而生
- 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方今大王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速即洪业,以宁海内。”语法:应际而生作谓语、定语;指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