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忘忧简介
萱草忘忧的意思
解释:
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指想法解忧
出处: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语法:
萱草忘忧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处事。
萱草忘忧相关词语
- 1 夙夜忧叹
- 早晚忧愁叹息
- 2 忧患余生
-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出处: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语法:忧患余生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既已忧患余生,出而图事,则宜屏迩言而闳远略。(章炳麟良《致段祺瑞电》)
- 3 永志不忘
- 永远记住,不遗忘。出处: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语法:永志不忘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示例:范蠡(含蓄地):‘敬谢伍相国的忠告,这一切,我们君臣永志不忘。’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
- 4 忘怀得失
- 得到和失去都不放在心上。
- 5 与草木俱朽
- 身体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无闻地死去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语法:与草木俱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风烛草露
-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语法:风烛草露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示例:他的处境像风烛草露一样危险
- 7 草木愚夫
- 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语法:草木愚夫作宾语、定语;指村民。示例:我本是草木愚夫,谈不上什么高雅
- 8 转忧为喜
- 由忧愁转为欢喜。出处: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语法:转忧为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昔人云,未有小人才于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正今日之谓也。”岑浚方始转忧为喜。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回
- 9 打草惊蛇
-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出处: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语法:打草惊蛇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示例: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 10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语法: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陆九渊《与苏宰相书》:“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11 数祖忘典
- 并无可查证之出处,可能是以讹传讹之词,或仅能从字面意思强解为”数说祖宗的东西而忘却了常规的道理“。
- 12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 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语法: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3 忧心如焚
- 焚:火烧。忧虑、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忧愁、焦急。出处:《诗经 小雅 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焚,不敢戏谈。”语法:忧心如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人的焦急心情。示例:魏巍《东方》第四部第20章:“尤其是他一口饭不吃,使老妈妈忧心如焚。”
- 14 忘战者危
-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出处: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语法:忘战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