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端倪简介
初见端倪的意思
解释:
推测事物的始末。
初见端倪相关词语
- 1 患难见知己
- 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出处: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语法:患难见知己作宾语、定语;指朋友。示例:俗话说:患难见知己,此话不假
- 2 路见不平
- 指见到不平的事出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语法:路见不平作宾语;指见到不平的事。示例:他赶快转过口又说道:‘我不过路见不平,说几句气话罢哩!’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
- 3 何必当初
- 表示后悔过去的作为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语法:何必当初作谓语、分句;常与“早知如此”连用。示例:他因一念之差误入歧途,断送美好前程,如今后悔莫及,人皆谓其既知今日,何必当初。
- 4 明见万里
- 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出处:清 李渔《比目鱼 征利》:“真可谓明见万里,智察秋毫。”语法:明见万里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比喻人有预见。示例:凌力《少年天子》第五章:“母后明见万里,儿遵命,不日即拜多尼为征南大将军。”
- 5 硁硁之见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语法:硁硁之见作主语、宾语;用于自谦。示例: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1首:“此仆平日硁硁之见,如董生来,即以此言告之。”
- 6 见其一未见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7 见风使帆
- 同“见风使舵”。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幸喜写了凭据的二万头,中丞已允,卸了我的干系。别事见风使帆,再作道理。”语法:见风使帆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见机行事。
- 8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 怪:奇异的;坏:败。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出处: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姜七家猪》:“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语法:见怪不怪,其怪自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三回:“此必山鬼野魅所为。常言道: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莫睬便了。”
- 9 经风雨,见世面
- 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出处:毛泽东《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语法:经风雨,见世面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生。示例:王朔《我是你爸爸》:“所谓经风雨,见世面,优胜劣汰,严酷的环境会逼得他们只能、必须更强壮。”
- 10 深知灼见
- 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语法:深知灼见作宾语、定语;用于评论人的看法。
- 11 灼见真知
- 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平素具有灼见真知,临时乃能因材器使。”语法:灼见真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见仁见智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出处:《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语法:见仁见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示例:见仁见智,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 13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 比喻隐藏不住,总要露相。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语法:丑媳妇总得见公婆作宾语、分句、定语;用于口语。示例: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 14 名不见经传
- 指一个人或一个地方不出名、没有名气或者太隐秘、太偏僻,还有很神秘的意思。示例: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士,很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