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通礼简介
知书通礼的意思
解释:
有才学,懂礼仪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语法:
知书通礼作谓语、定语;指人有修养。
知书通礼相关词语
- 1 裁书叙心
-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 2 洪乔捎书
- 指言而无信的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语法:洪乔捎书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信了,不由得想起“洪乔捎书”的故事
- 3 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出处: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语法:拥书南面作谓语、定语;指藏书多。
- 4 自知而不自见
- 自知:有自知之明;自见:自我显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经》:“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语法:自知而不自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咄咄书空
-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出处:《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语法:咄咄书空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情态。示例:[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章炳麟《梁园客》诗自注
- 6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出处:巴金《秋》尾声:“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语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7 虚文缛礼
- 虚:虚假;缛:繁复,繁琐。虚伪的仪式,繁琐的礼节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语法:虚文缛礼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8 知希之贵
- 知道的人少,可见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人,因而是可贵的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17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语法:知希之贵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己也。”
- 9 知音之交
- 知音也谓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
- 10 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出处: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语法:白面书郎作主语、宾语、定语;同“白面书生”。
- 11 不知自量
-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语法:不知自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我接下这项工程后,才发觉自己有些不知自量。
- 12 触类而通
- 见“触类旁通”。出处:《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语法:触类而通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示例:而夫子作大象,多于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说也。清·顾炎武《与友人论书》之一
- 13 先礼后兵
-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语法:先礼后兵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示例:你这先礼后兵方法实在高明。
- 14 引经据礼
- 引:援引;据:依据。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出处:《宋史·刘珙传》:“珙六上奏恳辞,引经据礼,词甚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