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已久简介
由来已久的意思
解释:
发生此事,已有很久的原因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语法:
由来已久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示例: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人心中,不易改变。
成语造句
- 1.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人心中,不易改变。
- 2.忘却由来已久,忘却先于记得。无处寻找与捉摸的,是生命本身的诸多所以。
- 3.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
- 4.我见过很多人的爷爷奶奶,无一不是因为听力下降,所以无论别人说话还是自己说话都是大嗓门,但唯独外公是例外,他的大嗓门由来已久,小时候每次听到外公喊自己就心慌,现在隔着电话听起来显得中气十足非常健康。
- 5.可见,这实在是由来已久,锢疾难痊,一直为国际所关注。
- 6.文摘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礼仪制度由来已久,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服装文化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礼制礼仪规范。
英语翻译
- 日语:
長(なが)い歴蕔(れきし)がある,由来(ゅらぃ)が久しい
- 其他:
<德>seit langer Zeit bestehend <althergebracht><法>de longue date <ne pas dater hier>
由来已久相关词语
- 1 旷日离久
- 见“旷日弥久”。出处:《韩非子·说难》:“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语法:旷日离久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2 乘兴而来
- 兴冲冲地来到出处:《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语法:乘兴而来作谓语;常与“败兴而归”连用。示例:对于远道来参观的人,我们要仔细讲解,亲切接待,以免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 3 别来无恙
-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干曰:‘公瑾别来无恙!’”语法:别来无恙作谓语、分句;用作别后通信或重逢时问候。示例:(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 4 由小见大
-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出处:李欣《老生常谈·编村史》:“作自我教育的‘村史’,这却是破天荒的创造。联想所及,由小见大。”语法:由小见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看问题等。
- 5 踏破铁鞋无觅处算来全不费工夫
- 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 6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出处: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语法: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复句式;作主语、定语;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策。
- 7 来迎去送
- 来者迎之,去者送之出处: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销魂桥》:“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语法:来迎去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接待。示例:她在单位干来迎去送的工作
- 8 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语法:必由之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为达到目的必须遵循的途经。示例: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 9 自由放任
- 不加约束,任它自由发展。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语法:自由放任作谓语、定语;指听其自然。示例:张平《抉择》:“如果再这样自由放任、随意推诿、优柔寡断、置之不理,以至于闭目塞听……”
- 10 来日正长
- 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表示事有可为或将来还有机会出处:巴金《雨》:“来日正长,不要贪图现在就卖掉了未来。”语法:来日正长作谓语、定语;表示展望未来。
- 11 有史以来
- 从古代以来示例: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难题。
- 12 信使往来
- 信使: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使者。使者来来往往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陈宣帝》:“信使往来,礼文相匹。”语法:信使往来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13 俯仰由人
- 集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比喻一切受人支配。出处:金 元好问《论诗》:“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语法:俯仰由人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一切受人支配。示例:宋振庭《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作别人的奴仆,一颦一笑都俯仰由人。”
- 14 祸来神昧
- 昧:昏昧。祸患来了,神志昏乱不清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语法:祸来神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方东树《大意尊闻·立行》:“若夫祸来神昧,虽亦有之,而不可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