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象简介
得意忘象的意思
解释:
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出处:
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语法:
得意忘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跋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
得意忘象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得意忘形
成语造句
- 1.台水墨画大师黄光男北京开画展“得意忘象”。
- 2.正如国画常被“澄怀观道”、“得意忘象”、“超旷空灵”这类字眼所包围着,“立象以尽意”也一直是国画作者追寻的目标。
- 3.看到蓝尘不愿多说,李达也不再多问,只能暗怪自己有些得意忘象,忘记了这女人什么德行。
- 4.本次展览共展出六十四件作品和相关著作,共分为“农村生活与文人雅兴”、“寄情框景世界”及“得意忘象”三个主题。
- 5.“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执画笔者得意忘象之余往往凭一次偶然,常常留恋终生。
得意忘象相关词语
- 1 象牙之塔
- 指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术境界。也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小天地。出处:鲁迅《集外集拾遗 关于知识阶级》:“现在比较安全一点的,还有一条路,而不做时评而作艺术家,要为艺术而艺术。住在‘象牙之塔’里,目前自然要比别处平安。”语法:象牙之塔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鲁迅《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
- 2 贪利忘义
- 贪求财利,忘却道义。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间良人家女儿,在姜秀才家为妾,大娘不容。后来连秀才贪利忘义,竟把来卖与这郑妈妈家了。”语法:贪利忘义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见钱眼开。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邴醒元真贪利忘义小人,反置之左右。”
- 3 权衡得失
- 比喻考虑办一件事的成果和损失。出处:《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示例:他权衡得失后,决定不再打官司了。
- 4 不入兽穴,安得兽子
- 不进野兽窝,怎能捉到小野兽。比喻不冒险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成果出处:《周书·李远传》:“古人有言:‘不入兽穴,安得兽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济。”语法:不入兽穴,安得兽子作宾语、分句;指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成功。
- 5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得:得到,收获。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说得好,道是朝看释迦经,莫念华严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复句式;作分句、状语;指因果报应。示例:黄公《大魂》:“鄙谚有之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种今日之好因。”
- 6 弦外之意
-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出处:《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语法:弦外之意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言外之意。示例:(1)对于马先生这番话的弦外之意,在场的人当然是心领神会了。(2)李老师这次找校长谈话,弦外之意是要求调动工作。
- 7 洋洋自得
- 犹言洋洋得意。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来了。”语法:洋洋自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得意。示例: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他一走三晃,十分洋洋自得,连脚步都有些轻飘飘的。”
- 8 得步进步
- 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出处: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语法:得步进步作谓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示例: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 9 好意难却
- 好的心意难以推却出处:鲁迅〈藤野先生〉
- 10 废食忘寝
- 废:停止;寝:睡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出处: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废食忘寝,涣然有所成望然。”语法:废食忘寝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 11 先得我心
- 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语法:先得我心作宾语;用于称赞别人。示例: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性善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性相近也。(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 孟子》)
- 12 志在必得
- 指立志要得到或完成某种愿望。示例:比赛现场,参赛的双方斗志昂扬,志在必得。
- 13 愚者一得
-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14 毫不介意
-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语法:毫不介意偏正式;作谓语;指丝毫不往心里去。示例:对于这些误会,他毫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