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不两立简介
汉贼不两立的意思
解释:
比喻有我无你。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语法:
汉贼不两立作宾语、定语;比喻有我无你。
示例:
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汉贼不两立”的主意。(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七回)
汉贼不两立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势不两立
成语造句
- 1.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
- 2.曹操这是个真心话,相比整天满世界嚷嚷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刘备!这个无声无息,低调得常常让人忘了他的孙权,才是最危险的!“来人,传李典进来!”。
- 3.如果他像云天彪那样,抱定汉贼不两立,情理上讲也无懈可击。
- 4.汉贼不两立,这,就是备离开徐州的原因!
- 5.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6.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辩,春秋存义!
汉贼不两立相关词语
- 1 坐视不顾
- 坐:不动。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观看不去援救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也。”语法:坐视不顾作谓语、宾语;指见死不救。示例: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四章:“鄂尔泰遭张照攻击,他焉能坐视不顾。”
- 2 万不及一
- 指极其优秀,出众出处:《东周列国志》三五回、《红楼梦》二回。
- 3 坚守不渝
- 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语法:坚守不渝作谓语、定语;指意志坚定。示例:他对自己的誓言坚守不渝
- 4 坚持不渝
- 渝:改变。坚持到底;决不改变。语法:坚持不渝补充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坚守诺言不改变。示例:中国人民将坚持不渝地支持世界上被压迫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斗争。
- 5 邪不胜正
- 犹言邪不犯正。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4回:“自古道‘邪不胜正’。吾仗天威讨诛反贼,有何惧哉!”语法:邪不胜正作定语、宾语;指正义战胜邪恶。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6回:“自古道,‘邪不胜正’,所以不欢喜这些东西的。”
- 6 魂不守宅
- 见“魂不守舍”。出处:三国·魏·管辰《管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语法:魂不守宅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精神不集中。
- 7 初生之犊不惧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语法:初生之犊不惧虎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年轻人。示例:真是初生之犊不惧虎,我刘国栋就是一只虎,哼,连虎也得惧我三分的!靳以《众神》
- 8 不知者不罪
-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语法:不知者不罪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信道:“不知者不罪。(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
- 9 神不知鬼不晓
- 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同“神不知鬼不觉”。出处:张翼《敌区工作记》:“何况我俩又是神不知鬼不晓走进来的。”语法:神不知鬼不晓作状语、分句;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
- 10 不荤不素
- 荤:指鱼肉类食品。形容不上不下,不成样子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6回:“教他奴才好藉口,你放在家里,不荤不素,当做甚么人儿看成?”语法:不荤不素作谓语、定语;指不上不下。
- 11 拿贼见赃
-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出处: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语法:拿贼见赃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示例:柯爷喝一声:‘小贱人住口!你说拿贼见赃,为父的就还你一个实证。’清 佚名《听月楼》第六回
- 12 不名一文
-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语法:不名一文作谓语、定语;指非常贫困。示例:柳建伟《英雄时代》第一章:“由不名一文的穷留学生合法地变成一个亿万富翁,概率有多大?”
- 13 不祧之祖
- 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出处:清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而不知全无自己,以病为药也。然在今日,遂为不祧之祖,何也?”语法:不祧之祖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创业之祖。示例:清 宋育人《三堂诗品》:“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 14 不登高山
- 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出处:《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