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迹潜踪简介
隐迹潜踪的意思
解释:
潜:深藏;踪:踪迹。隐藏自己的行踪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语法:
隐迹潜踪作谓语、宾语;用于隐居。
示例: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九回:“如此则易于破获,以免隐迹潜踪之患。”
隐迹潜踪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潜踪隐迹
隐迹潜踪相关词语
- 1 杜门絶迹
- 指隐居不出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语法:作谓语;指闭门隐居示例: 我不想做杜门绝迹的人。
- 2 潜移嘿夺
- 见“潜移默夺”。出处:明·李贽《藏书·外臣传·冯道》:“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语法:潜移嘿夺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3 无影无踪
- 踪: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出处:元 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语法:无影无踪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或物体。示例: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 4 虚美隐恶
- 虚:空;隐:隐蔽。用凭空的赞美来掩盖其过错出处:《旧唐书·许敬宗传》:“敬宗又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素耳,曹继权、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语法:虚美隐恶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愚谓子显以齐宗室,仕于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其能直笔乎?”
- 5 潜光匿曜
- 见“潜光隐耀”。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双树八枝,潜光匿曜;宝城不梓,慧扇方掩。”语法:潜光匿曜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 6 遁迹桑门
-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桑门,即沙门。出处: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微之黄山。”语法:遁迹桑门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尼。
- 7 鸟迹虫丝
-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出处: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语法:鸟迹虫丝作宾语、定语;指短暂的事物。
- 8 雨迹云踪
-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出处:宋 柳永《雪梅香》:“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语法:雨迹云踪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示例:明 汤显祖《牡丹亭 寻梦》:“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
- 9 狐潜鼠伏
- 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出处:明 张景《飞丸记 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语法:狐潜鼠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 10 发奸摘隐
-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再说陆公在任,公文不要,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剔清利弊。”语法:发奸摘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1 潜身远迹
- 潜:深藏;迹:踪迹。隐藏起来不露踪迹出处:汉·贾逵《上书请宥刘恺》:“素行孝友,谦让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语法:潜身远迹作谓语、宾语;指隐居。
- 12 隐忍不发
- 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出处: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语法:隐忍不发作谓语、定语;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20章:“但他隐忍不发,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这可是你的想法?’”
- 13 隐居求志
-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语法:隐居求志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宋·刘克庄《哨遍》:“是他隐居求志。是要明主媒当世。”
- 14 觅迹寻踪
-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出处: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