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见一斑简介
窥见一斑的意思
解释:
指只了解一二
出处:
《高子遗书 会语九八》:“一向不知阳明、象山学问来历,前在舟中似窥见其一斑。”
语法:
窥见一斑动宾式;作谓语;指只了解一二。
示例:
明代吴中山歌的风靡流布,还可以从明代小说中的描写窥见一斑。关德栋《序》
窥见一斑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窥豹一斑
成语造句
- 1.而他们和其他球员对篮球的态度,从这个行为习惯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 2.虽然并没有看到方绍的真实修为,但由此依然可窥见一斑。
- 3.郑家在长安的威势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 4.这世风日下,自此倒是可以窥见一斑。
- 5.心知这洞府必定不是一个神仙洞府,均是凭这股钟灵之气,便可窥见一斑。
- 6.这个传闻不知真假,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窥见一斑相关词语
- 1 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出处:《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语法:闻名不如见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王博高也不觉好笑,连说:“老兄真是个爽快人,闻名不如见面。”(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 2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 怪:奇异的。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就不会危害了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语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鲁迅《花边文学·奇怪》:“先前的‘见怪者’,说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现在的‘怪’,却早已声明着,叫你‘见莫怪’了。”
- 3 管中窥天
- 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出处:《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语法:管中窥天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见识等。示例: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史记 梁孝王世家》
- 4 打成一片
- 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道,打成一片。”语法:打成一片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多用于上级对下级。示例:扬弃知识阶级的绅士身分,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准,这样打成一片,平民化,大众化。(朱自清《论通俗化》)
- 5 月攘一鸡
- 在讥讽那些明知故犯错误的人。
- 6 一心同归
- 齐心趋向同一目的。出处:《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语法:一心同归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7 惩一警百
- 警:警戒,也做“儆”。惩罚一个人以警戒多数人。出处:语本《汉书 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庸庵笔记 威丰季年三奸伏诛》:“用特惩一儆百,期于力振颓靡。”语法:惩一警百作谓语、定语;意为杀一儆百。示例: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明史·黄道周传》
- 8 殊涂一致
- 殊:不同的;涂:道路。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结局。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达到同一目的出处:《晋书·刁协传》:“夫大道宰匹,殊涂一致。”语法:殊涂一致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9 说一不二
- 指说话算数;说了就不更改。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语法:说一不二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穷苦人们起来,在村里说一不二!(梁斌《红旗谱》十八)
- 10 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 掴:用巴掌打。抽一鞭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语法: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作宾语、分句;比喻做事扎实。
- 11 一丸泥封函谷关
- 丸泥:一点泥,比喻少;封:封闭;关:关隘。用一个小泥丸就能把函谷关封闭。形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语法:一丸泥封函谷关作定语;形容地势险要。
- 12 见事风生
- 谓遇事雷厉风行。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语法:见事风生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13 一丝一毫
-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毫:一厘的十分之一;丝:一毫的十分之一。出处: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语法:一丝一毫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十分精密。示例:老舍《四世同堂》:“老二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悟。”
- 14 推诚相见
- 指以真心对待人。推:展示;诚:诚实的心意。出处:《北齐书 慕容绍宗传》:“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横生此言。”语法:推诚相见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同学之间应该推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