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河山简介
锦绣河山的意思
解释: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语法:
锦绣河山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示例: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寄南征诸将》诗)
成语造句
- 1.祖国的锦绣河山,决不让敌人侵犯。
- 2.我们决不允许任何列强来侵犯祖国的锦绣河山。
- 3.祖国的锦绣河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 4.锦绣河山,岂容列强践踏?
- 5.假期外出旅游,饱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了解了各地的民俗风情。
- 6.我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英语翻译
- 英语:
beautiful land
- 其他:
<德>Landschaft von malerischer Schǒnheit<法>belle patrie <beau pays>
锦绣河山相关词语
- 1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 逢:遭逢,遇见。遇到山则打通道路,遇见水则架起桥梁。比喻不畏艰险,打通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语法: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2 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语法:气吞河山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
- 3 山川米聚
- 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 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出处: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语法:山川米聚作宾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示例:清·洪昇《长生殿·神诉》:“俯视尘寰,山川米聚。”
- 4 河清海宴
- 见“河清海晏”。出处: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语法:河清海宴作宾语、定语;比喻天下太平。
- 5 观者如山
-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出处: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语法:观者如山作定语、状语;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 6 跳在黄河洗不清
-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分了!”
- 7 山耶云耶
- 是山,还是云?原指画中的人辨认不请。出处:宋·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 8 千山万水
-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出处:唐 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诗:“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语法:千山万水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路途的艰难。示例:(1)千山万水并不能隔断真诚的友谊。(2)红军经过了千山万水,最后到达了延安。
- 9 江山不老
- 江山:山川,山河;老:衰。高山大河千古长存,永不衰老。比喻人长寿或祝人长寿出处:宋·林外《洞仙歌》词:“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语法:江山不老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清·翟灏《通俗编·祝诵》:“按今婴饰间多镂江山不老,日月同年等字为祝辞。”
- 10 河东三箧
- 指亡失的书籍。出处:语出《汉书 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语法:河东三箧作宾语;指书籍等。示例:及梓成,果大行于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复得河东三箧,以睹其全焉。清 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
- 11 寄迹山林
-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语法:寄迹山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隐居。示例:他自退出政界后,寄迹山林,专心写作。
- 12 久归道山
-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 13 啸聚山林
- 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语法:啸聚山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那李乐亦是啸聚山林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 14 山摇地动
-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出处:《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语法:山摇地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声势浩大。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帐外一呼百应地向远处传去,真是威风凛凛,杀气森森,说句话山摇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