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挂冠简介
神武挂冠的意思
解释: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出处:
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语法:
神武挂冠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成语故事
- 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神武挂冠相关词语
- 1 心荡神怡
- 见“心荡神摇”。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炀帝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忍不住立起身来,好像元宵走马灯,团团的在中间转。”语法:心荡神怡作谓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
- 2 揆文奋武
-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出处:语出《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语法:揆文奋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奋武。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 3 神摇目夺
-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出处:冰心《往事》:“我神摇目夺的凝望着:近如方院,远如天文台,以及周围的高高下下的树,都逼射得看出了红、蓝、黄的颜色。”语法:神摇目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4 心旷神愉
- 同“心旷神怡”。出处:清·薛福成《白雷登海口避暑记》:“于斯之际,蠲烦涤嚣,心旷神愉,窃意世间所谓神仙者之乐,不是过也。”语法:心旷神愉作谓语、状语;指人的心境。
- 5 一时之冠
- 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出处:《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语法:一时之冠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6 整军经武
- 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语法:整军经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一旦国家无内顾之忧,陛下可以整军经武,对东虏大张挞伐,以雪今日之耻,永绝边境之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 7 官止神行
-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出处:《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语法:官止神行作宾语、定语;指对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 8 文恬武嬉
- 文官武将都耽于安乐;不以国事为务。文:文官;武:武将。出处:唐 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语法:文恬武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今者文恬武嬉,宜若可为安静之计。(宋 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二)
- 9 极武穷兵
- 黩武。滥用武力。出处:《周书·韦孝宽传》:“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语法:极武穷兵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发动战争。
- 10 神奸巨猾
- 见“神奸巨蠹”。出处: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过去政府虽有所惩治,然仅窃钩者诛耳,神奸巨猾未损毫末。”语法:神奸巨猾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示例:茅盾《雨天杂写之一》:“宁以为他这一生足使后来的神奸巨猾知所炯戒,然而我们也不能抹煞他的失败了的雄图。”
- 11 文川武乡
- 原指出文臣武将的地区。 后指教化普及,风俗纯正的地区。出处:《南史·胡谐之传》:“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 12 弃武修文
- 修文:修明文教。放弃武事改习文教出处:老舍《离婚》:“吴先生的‘先生’永远不离口,仿佛是拿这个字证明自己已弃武修文了。”语法:弃武修文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3 神闲气静
- 见“神闲气定”。出处:《负曝闲谈》第27回:“也有在车厢里抽出书来看的,也有扯过马褥子来盖着睡觉的,无不神闲气静。”语法:神闲气静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四面眺望,神闲气静,一年不到的工夫,自是湖山不改。”
- 14 鬼工神力
- 形容技艺精巧超群,非人力所及出处:元·郝经《赵州石桥》诗:“鬼工神力古未有,地维欲绝不钩连。”语法:鬼工神力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