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简介
取法乎上的意思
解释:
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出处:
老舍《我怎样写火葬》:“假若文艺作品的目的只是为给人娱乐,那么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便根本不应存在。我们似应当‘取法乎上’吧?”
语法:
取法乎上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取法乎上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成语造句
- 1.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 2.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理想,但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 3.正如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外国也有谚语云瞄准月亮,至少射中老鹰。
- 4.在将军看来,学习中国书法不仅能够实践“弘扬国粹,振兴中华”的理想,更是学习古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当,为我所用”的治学态度。
- 5.亦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 6.“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
取法乎上相关词语
- 1 席上之珍
- 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出处:《礼记 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语法:席上之珍作宾语;用于比喻句。示例:世兄是锦衣玉食,无不遂心的,心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所以老伯钟爱,将为席上之珍。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
- 2 法不传六耳
-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语法:法不传六耳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佛门有句话,法不传六耳。大师父总该知道。《花城》1981年第4期
- 3 满不在乎
-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语法:满不在乎偏正式;作宾语、状语;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示例:老师批评他,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 4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出处:《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诸公随时留心,慢慢的学罢了。”
- 5 白日上升
- 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出处:唐 贾岛《赠丘先生》诗:“常言吃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不遣髭须一茎白,拟为白日上升人。”语法:白日上升作谓语、宾语;指修道成仙。
- 6 取乱侮亡
- 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谓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 7 下学上达
-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出处:《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语法:下学上达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有闲余者曰: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有云为也。《后汉书·张衡传》
- 8 知出乎争
- 知:智慧,知识。争:斗争,竞争。智慧从斗争中得来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且若亦知夫德之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语法:知出乎争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媚上欺下
- 这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讨好上司,欺压下属的意思。
- 10 法不责众
- 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语法:法不责众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十回:“如今的廪膳生员个个都是刺儿头,法不责众啊!”
- 11 舍短取长
- 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出处:《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语法:舍短取长作谓语、定语;指抛弃缺点吸收优点。示例:及其在位,廉方自守,所交皆舍短取长,好成人之美。(《后汉书 李杜列传》)
- 12 马上墙头
- 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出处:宋 晁端礼《水龙吟》词:“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语法:马上墙头作宾语;指男女青年相恋的地方。示例:遮莫马上墙头,桃花人面,忍令春无主。清·谢学崇《念奴娇》词
- 13 确乎不拔
- 刚强坚决,不可动摇。出处:《周易 乾》:“确乎其不可拔。”语法:确乎不拔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唐·韩愈《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
- 14 上援下推
-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出处:《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语法:上援下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