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简介
绣花枕头的意思
解释:
外面绣着花;里面装稻草的枕头。比喻外表好看;但无真才实学。
出处:
清 彭养欧《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
语法:
绣花枕头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大众虽然知识没有读书人的高,但他们对于胡说的人们,却有一个谥法,“绣花枕头”。
成语造句
- 1.大众虽然知识没有读书人的高,但他们对于胡说的人们,却有一个谥法,"绣花枕头"。
- 2.他是个绣花枕头,言过其实的人。
- 3.他虽有大学文凭,却是一只绣花枕头,干不来一点实事。
- 4.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无用的玩物。
- 5.品牌是平庸但又渴望超越小资们的一只绣花枕头。
- 6.那可不好说,搞不好是绣花枕头,到时候,我直接来个买椟还珠。
英语翻译
- 英语:
a pillow with an embroidered case
- 其他:
<德>Kissen mit besticktem überzug<法>oreiller brodé <une nullité aux belles apparences>
绣花枕头相关词语
- 1 眉头不展
- 紧皱着眉头,愁闷不乐
- 2 恋酒迷花
- 恋:沉迷;迷:痴迷;花:娼妓,歌女。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出处:元 无名氏《小孙屠》:“知它是争名夺利?知它是恋酒迷花?使奴无情无绪。”语法:恋酒迷花作谓语、定语;指贪婪酒色。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到知识渐开,恋酒迷花,无所不至。”
- 3 柳娇花媚
- 形容女子娇娆妩媚。出处:《隋唐演义》第二七回:“[炀帝]又选三百二十名风流潇洒、柳娇花媚的,充作美人。”语法:柳娇花媚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 4 人面桃花
- 原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出处:唐 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语法:人面桃花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示例:(1)人面桃花,是他心中难以了却的情思。(2)《人面桃花》剧中主人公最后终成眷属,这也未尝不是一段佳话。
- 5 头足倒置
- 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 6 枕戈击楫
- 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出处: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坐朝》:“便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语法:枕戈击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7 鸟啼花怨
- 形容悲伤怨恨。出处:明·徐复祚《红梨记·请成》:“今日呵,只落得鸟啼花怨。”语法:鸟啼花怨作定语、状语;用于凄凉的场面。
- 8 死伤相枕
- 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出处: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语法:死伤相枕作谓语、定语;形容伤亡者多。示例:这场战争结束后,战场上死伤相枕,惨不忍睹
- 9 枕流漱石
- 旧时指隐居生活。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语法:枕流漱石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隐居生活。示例:枕流漱石君家事,思与参军仔细论。(清 严复《次韵答孙生》)
- 10 百丈竿头
-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语法:百丈竿头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技艺、修行等。示例:百丈竿头,不进则退
- 11 蓬头垢面
- 蓬:蓬草;散乱 ;垢:污秽;脏。形容头发散乱脸上很脏。出处:《魏书 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语法:蓬头垢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示例: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
- 12 惹草沾花
- 见“惹草拈花”。出处:明·汪廷讷《狮吼记·奇妒》:“我非无斩钉截铁刚方气,都只为惹草沾花放荡情。”语法:惹草沾花作谓语、定语;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 13 银样镴枪头
- 样子象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一个银样镴枪头。”语法:银样镴枪头作宾语;指好看不中用。示例: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你那‘师姐’她呀——本是个银样镴枪头。”
- 14 枕戈待旦
-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出处:《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语法:枕戈待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鲁迅《准风月谈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