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波鼍浪简介
鲸波鼍浪的意思
解释:
见“鲸涛鼍浪”。
出处:
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逮至明代,欧洲诸国日强,精于驾舟,不惮远涉,往往于鲸波鼍浪中探测新地,以为通商互市之区。”
语法:
鲸波鼍浪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鲸波鼍浪相关词语
- 1 无风扬波
- 犹言无风起浪。喻无端生事。出处:明·李贽《读》:“无风扬波,无事生事,一人好名,毒流万世,卒使管叔流言,新莽藉口。”语法:无风扬波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2 鲸吸牛饮
-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语法:鲸吸牛饮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3 趁波逐浪
- 犹随波逐流。形容奔波;颠沛。出处: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谁想并头莲情断藕丝长,搬调的俺趁波逐浪。”元 石德玉《紫云亭》第四折:“当日个为多情一曲《满庭芳》,曾贬得苏东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语法:趁波逐浪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示例:明·无名氏《锁白猿》第四折:“师父也我再不想趁波逐浪利名牵。”
- 4 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出处:《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语法:虚生浪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示例:明·李贽《寄焦弱侯书》:“性又狷介,不能会于无方之道,真虚生浪死之徒耳。”
- 5 遇事生波
- 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拨是非,引起事端。出处:《汉书·赵广汉传》:“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蜂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
- 6 生风作浪
-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 7 拥雾翻波
- 意即兴风作浪。出处: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他若是早早投降,便罢,若还现形发恶,拥雾翻波,就承此计擒捉未迟。”语法:拥雾翻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骇浪惊涛
-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出处: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语法:骇浪惊涛作宾语、定语;指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斗争。示例:年未及笄,遍历海外,走蛮烟瘴雨之乡,受骇浪惊涛之险。(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 9 临去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语法:临去秋波作宾语、定语;用于男女之间。
- 10 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11 浮花浪蘂
- 亦作“浮花浪蕊 ”。1.寻常花草。 唐 韩愈 《杏花》诗:“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 宋 苏轼 《贺新郎·夏景》词:“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蘂都盡,伴君幽獨。”2.比喻轻浮的人。 宋 周邦彦 《玲珑四犯》词:“浮花浪蘂都相識,誰更曾擡眼。” 元 兰楚芳 《粉蝶儿》套曲:“浮花浪蕊我也多曾見,不似這風流的業寃。”3.比喻漂泊的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寄子》:“誰道做浮花浪蕊?何日報雙親恩義。”
- 12 波罗奢花
- 即鸡冠花。
- 13 无风作浪
- 没有风却掀起了波浪。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出处: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 She 的,并非无风作浪。”语法:无风作浪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示例:有些人往往把谣言看成是无风作浪,这是很错误的。
- 14 趁浪逐波
- 趁:追逐;逐:追逐。追逐波浪漂流。比喻没有一定的主见,随大流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托托。”语法:趁浪逐波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示例: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一心待趁浪逐波,恣情的妙舞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