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遍地简介
漫天遍地的意思
解释:
满山遍野,形容众多而密集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我上高阜处观望辽兵,其势浩大,漫天遍地而来。”
语法:
漫天遍地作定语、状语;形容众多而密集。
示例:
春天来了,漫天遍地都是杜鹃花。
成语造句
- 1.黄沙漫天遍地,灰尘肆意地拍打在我脸上,我踉踉跄跄地走着,想着今天悲惨的遭遇,不觉泪如雨下。
- 2.他站在漫天遍地的纯白里等待她的到来。
- 3.那狂风越来越大,吹动这山脉草木,声响如巨兽之吼,更是将这山脉上的无数枯枝烂叶大都卷起,使得漫天遍地,全部都是草木树叶在急速飞舞。
- 4.荒凉,是这一片天地给人的第一感觉,但是在这漫天遍地都是碎石与尘沙的土地上,却是没有一个人的影迹,这种景象就使此处看起来有了一种浓重的死寂。
- 5.这处空间里漫天遍地都是黑色,没有一点光亮的色彩。
- 6.那是无数的亡灵,漫天遍地都是亡灵生物,他们见到活着的生物就只有一个字。
漫天遍地相关词语
- 1 沸天震地
- 形容声音极其喧腾。出处:叶圣陶《一个朋友》:“那一对小新人面对面站着,在一阵沸天震地的拍手声里,他们俩鞠上三个大躬。”语法:沸天震地作谓语、定语;用于喧哗的环境。示例:于是在沸天震地的锣鼓鞭炮中,这一对人儿——他十五,她十六——如一对羔羊,昏惑而惊惧,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 2 梭天摸地
- 指上窜下跳。比喻到处逃窜。出处:《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素姐忘记了是猴,只道当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扑,打得个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极。”语法:梭天摸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到处逃窜。
- 3 威振天下
- 威:威名。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出处: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今延寿汤所诛,威振天下,虽易之折售,诗之雷霆,不能及也。”语法:威振天下作谓语、定语;指人威力和名望。
- 4 天下大乱
-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出处:《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语法:天下大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时局。示例: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居水泊。(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 5 天道昭彰
- 天道:天理;昭彰:明显。指老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如此剧贼,却被小孩子算破了,岂非天道昭彰。”语法:天道昭彰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卷:“乃恶积贯盈,自行败露,此实天道昭彰,可为天下盗窃虚名妄肆异议者戒。”
- 6 感天地,动鬼神
- 感:感动。感动天地,使鬼神为之哭泣。形容事迹或文艺作品感人至深出处:清·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向令风雅而不变,则诗为之道,狭隘而不及情,何以感天地而动鬼神乎?”语法:感天地,动鬼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迹等。
- 7 逆天违众
- 谓违背天理人情。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语法:逆天违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8 熯天炽地
- 形容火势极猛。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是个熯天炽地。”语法:熯天炽地作宾语;指火势等。
- 9 掀天揭地
- 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出处:宋 辛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语法:掀天揭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2章:“说我们湖南出过掀天揭地的人材曾文正公呢?”
- 1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张千,你再去看来。”语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梁斌《红旗谱》第一卷:“可也别太高兴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 11 不易之地
- 每年可以耕种的肥沃的土地。出处:《周礼·地官·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晦。一易之地家二百晦。再易之地家三百晦。”
- 12 天灾物怪
-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出处:《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语法:天灾物怪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灾祸等。
- 13 殷天震地
- 殷:震动。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出处:《明史·王家屏传》:“今骄阳烁石,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语法:殷天震地作谓语、定语;指惊天动地。
- 14 天夺其魄
- 见“天夺之魄”。出处: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语法:天夺其魄作宾语、定语;指临死。示例:段业,窃也;仲堪,叛也;天夺其魄,以迷于鬼,而死也固宜。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晋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