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古今简介
贯穿古今的意思
解释:
贯穿:贯通,通达。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丙志·赵和尚》:“至于贯穿古今,精练吏事,于天下文官实为第一。”
语法:
贯穿古今作谓语、定语;指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贯穿古今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贯穿今古
成语造句
- 1.诸葛丞相胸怀匡复汉室之志,心昭日月;乃挥翰成章,不惟情文并茂,尤浩气长存,贯穿古今,世人宝之。
- 2.历史小说贯穿古今,被称为“历史小说”的作品非常广泛,至今仍然没有明晰的界定方法。
- 3.作者目光超越时空,思维贯穿古今,探历史沿革,论古今人物;彰显地方物产,描绘山水人文;礼赞历代人民所创造的宁夏文明,讴歌红军长征建立的伟绩丰功。
- 4.庞大的历史背景,涉及封神之战、七国争霸、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三国、西游等剧情,剧情通畅,贯穿古今。
- 5.而现在黄泉图中的蛟龙,给方寒的气息,就等于是一朝之龙脉,贯穿古今,掌握历史,改变命运。
- 6.其论述贯穿古今,阶段分明,脉络清晰。
贯穿古今相关词语
- 1 沉雄古逸
- 沉雄:深沉雄健;逸:超迈。形容书画风格沉毅雄健,古朴飘逸出处:《清史稿·王时敏传》:“与时敏砥砺画学,以董源、巨然为宗,沉雄古逸,虽青绿重色,书味盎然。”语法:沉雄古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画等。
- 2 户限为穿
- 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出处:唐 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语法:户限为穿主谓式;作宾语;形容进出的人很多。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妙珍、妙珠这双姐妹的香巢每日户限为穿。”
- 3 望眼将穿
- 见“望眼欲穿”。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八卷:“妻父母望眼将穿,既蒙壮士厚恩完聚,得早还家为幸。”语法:望眼将穿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盼望人。示例:清·李渔《巧团圆·得妻》:“只为天人互逼使报德,公心变作私图,望眼将穿,如何人杳音疏。”
- 4 讲古论今
-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古论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语法:讲古论今作谓语;形容话题广泛。示例: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这小子还满腹经纶,讲古论今,心里有点儿道道!”
- 5 白虹贯日
- 虹:这里指的是“晕”(yùn);即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贯:穿。古人迷信;认为这种异常的天象;是天变将发的征兆;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语法:白虹贯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异常的现象。示例:且休说白虹贯日,青龙藏池。(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 6 借古讽今
- 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语法:借古讽今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对现实不满。示例:(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2)由于盛行“文字狱”,清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
- 7 今雨新知
- 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 8 亘古不灭
- 亘:横贯;亘古:从古至今;灭:绝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语法:亘古不灭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示例:这条亘古不灭的真理你难道没听说吗?
- 9 粟红贯朽
-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语法:粟红贯朽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示例: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反乞巧文》:“膏梁素封,粟红贯朽,问以十字,不识八九。”
- 10 格古通今
- 穷究古代,通晓当代。谓学富识广。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四折:“贤才抱德隐田园,格古通今众所传。今番诏取为官后,保祚皇图亿万年。”语法:格古通今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 11 热肠古道
-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语法:热肠古道作谓语、定语;比喻热心肠的人。示例: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
- 12 贯甲提兵
- 贯:穿;甲:盔甲;兵:武器。身穿盔甲,手提武器。形容杀气腾腾的样子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兄长既来赶席,如何又劳师动众?不入水府,扎营在此,又贯甲提兵,何也?”语法:贯甲提兵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千古同慨
- 古往今来的人都是同一种感慨。出处:李广数奇,千古同慨。 ★蔡东蕃《明史演义》第九十三回
- 14 千古不磨
- 流传千万年也不会磨灭。犹千古不朽。出处:清 李渔《闲情偶寄 结构第一》:“《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语法:千古不磨作谓语、定语;用于功绩等。示例: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周代的变风、变雅和屈子的《离骚》,都是在革命时期中所产生的千古不磨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