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检逾闲简介
荡检逾闲的意思
解释:
形容行为放荡,不检点。
出处:
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饥寒之不免,理义之不知,而荡检逾闲之事作。”
语法:
荡检逾闲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行为放荡不检点。
示例: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而轨纳于正理,决无荡检逾闲之虞也。”
荡检逾闲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放荡不羁
英语翻译
- 英语:
jump the traces <kick over the traces>
荡检逾闲相关词语
- 1 闲不容缕
- 同“ 閒2不容髮 ”。亦作“間不容縷”。宋 苏轼 《奉诏祷雨诸庙祝文》:“民之禍福,間不容縷。”
- 2 等闲之人
- 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语法:等闲之人作宾语;多用于否定句。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女人听了,重新把闯王浑身上下打量一眼,看相貌不是等闲之人。”
- 3 荡然一空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出处:《宋史·杨偕传》:“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肢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语法:荡然一空作谓语、状语;指消失。
- 4 荡为寒烟
- 荡:破坏,毁坏;寒:冷。指房屋等建筑物被烧毁,只剩下已经变冷的轻烟。形容彻底被毁坏,不复存在。出处: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
- 5 相激相荡
- 激:冲击;荡:震荡。形容事物之间互相冲击,发生动荡出处:李劼人《死水微澜》前记:“内容以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语法:相激相荡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6 安闲自在
-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出处:明 李贽《焚书 预约 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语法:安闲自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示例:贤契们不必介怀,只恐朝廷放不下我;若能休致,老夫倒得个安闲自在。(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三回)
- 7 国家闲暇
- 国家太平无事,既无内乱,也无外患。出处:《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 8 东扬西荡
- 谓飘泊无定。出处:《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语法:东扬西荡作谓语、定语;指不稳定。
- 9 赏不逾时
- 谓及时行赏。出处:《司马法·天子之义》:“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语法:赏不逾时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失魂荡魄
-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语法:失魂荡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 11 闲杂人等
- 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语法:闲杂人等作主语、宾语;指无关人士。示例:外来的如吹鼓手、厨茶房,以至抬夫、轿夫这些闲杂人等过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 12 闲不容瞚
- 亦作“間不容瞚”。谓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素问·宝命全形论》:“至其當發,間不容瞚。”
- 13 东荡西驰
- 犹言东征西讨。出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语法:东荡西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征战。
- 14 悠闲自得
- 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