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三诈四简介
狂三诈四的意思
解释:
多方欺诈。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语法:
狂三诈四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不诚实。
狂三诈四相关词语
- 1 草庐三顾
-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语法:草庐三顾作宾语、定语;指求贤。示例:郁达夫《槟城三宿记》:“草庐三顾恩难报,今日相逢喜十分。”
- 2 踏破狂澜
- 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
- 3 三头对案
-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出处: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7回:“今天人们都在此处,咱们三头对案的说一说。”语法:三头对案作谓语、宾语;指审问案件当场对质。示例:浩然《艳阳天》第102章:“回头咱们三头对案,看看是真还是假!”
- 4 三夫之对
- 见“三夫之言”。出处:《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语法:三夫之对作宾语、主语;指流言。
- 5 五短三粗
- 形容人身材矮小但很粗壮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三回:“姓陈名叫大勇,年有三十五六岁,生的五短三粗,相貌魁伟。”语法:五短三粗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1章:“他拿一个五短三粗的磨棍,一边打枣,一边嘴里还唱着信天游,把《打樱桃》随心所欲地改成了《打红枣》——”
- 6 三纲五常
- 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语法:三纲五常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示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 7 凤狂龙躁
- 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出处:唐·韩偓《喜凉》诗:“炉炭烧人百疾生,凤狂龙躁减心情。”语法:凤狂龙躁作宾语、定语;指精神失常。示例:海枯石烂愁仍在,凤狂龙躁转多病。清·金农《问颜大懋伦疾》诗
- 8 折臂三公
-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出处: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语法:折臂三公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喙长三尺
- 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出处:庄周《庄子 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语法:喙长三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能言善辩。示例:明·陈继儒《珍珠船》第三卷:“太牢牛僧孺,少牢杨虞卿,喙长三尺。”
- 10 三头六证
- 众多的人证。出处:克非《春潮急》:“心想,横竖抵死不认帐,只你徐元菊一个人,缺少三头六证,未见得就给我说死了。”语法:三头六证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11 诈痴佯呆
- 谓假装痴呆。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语法:诈痴佯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2 没三没四
-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语法:没三没四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 13 三牲五鼎
-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语法:三牲五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食物美好。示例:明·冯惟敏《端正好·涞邑初度自述》套曲:“纸灰起归何处?摆列着三牲五鼎,止不住短叹长吁。”
- 14 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出处: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语法:揭竿四起作谓语、定语;指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