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知书简介
识字知书的意思
解释:
谓有文化知识。
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语法:
识字知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一百多代表中,‘识字知书’的很少,可是穿着倒还不错。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五
识字知书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识文谈字
识字知书相关词语
- 1 知恩报恩
- 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语法:知恩报恩作谓语、宾语;指知恩图报。示例:这虽是小事,也可见得他知恩报恩的诚心。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 2 书香世家
- 同“书香门第”。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语法:书香世家作宾语、定语;指读书人的家庭。
- 3 难知如阴
- 用兵之法要和天气阴晴变幻
- 4 恬不知羞
- 见“恬不知耻”。出处: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语法:恬不知羞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要脸。
- 5 闻一知十
-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语法:闻一知十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许地山《玉官》:“她每是讲头解尾,闻一知十。”
- 6 书呆子
-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语法:书呆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讽刺等。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科甲出身的,总不免书呆子的味道。”
- 7 知难而上
- 指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加以学习和发扬知难而上的精神。
- 8 一字不差
- 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也指一个字也不错出处: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春香把香盒送与了他,把楚楚吩咐言语一字不差传与老孔。”语法:一字不差作定语、状语;多用于背诵、抄袭等。示例:凌叔华《古韵》:“二十岁时就能一字不差地把整本《论语》背下来。”
- 9 博闻强识
- 闻:见闻;识:记。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语法:博闻强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示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 10 蜡丸绢书
- 即蜡丸帛书。
- 11 一问三不知
- 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语法:一问三不知联合式;作分句;含贬义。示例: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 12 仗气直书
- 仗:依靠,凭借。指坚持正义,毫不隐讳地写出真相出处:《陈书·后主纪》:“其有负能仗气,摈压当时,……亦宜去此幽谷,翔兹天路。”语法:仗气直书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唐·刘知几《史通·直书》:“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 13 惠子知我
-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出处: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语法:惠子知我作宾语、定语;用于朋友间。示例:惠子知我,夫何间然。李白《与贾少公书》
- 14 书画卯酉
-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语法:书画卯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