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庖而宴简介
逾庖而宴的意思
解释:
逾:越过,穿过;庖:厨房。越过厨房去吃饭。指办事不合情理
出处: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语法:
逾庖而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办事不合情理。
英语翻译
- 英语:
cross kitchen to have meal
逾庖而宴相关词语
- 1 直而不挺
- 指做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能有变通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讪。”语法:直而不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惠而不费
-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语法:惠而不费联合式;作谓语;指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示例: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惠而不费的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 3 秀而不实
-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语法:秀而不实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便道是秀才每秀而不实有矣夫,想皇天既与他十分才,也注还他一分绿。(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
- 4 乐而忘返
- 返:回还。快乐得忘了回去。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出处:《晋书 符坚载记上》:“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语法:乐而忘返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流连忘返。示例:但凡有可以消遣处,不是十天,就是半月,乐而忘返。(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九回)
- 5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语法: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复句式;作分句;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受环境影响。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其实信得及他这朵妙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真有个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光景。”
- 6 择木而栖
-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语法:择木而栖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7 不期而同
-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语法:不期而同作谓语;同“不约而同”。
- 8 逾淮为枳
- 逾:越过;枳:枸橘。指橘树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树。比喻事物的状况随环境而改变出处:《晏子春秋·杂下》:“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语法:逾淮为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赍志而没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语法:赍志而没作谓语、定语;指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示例:林文忠公经世之才,可惜鞠躬尽瘁,赍志而没。(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 10 不劳而获
-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出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语法:不劳而获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不劳动而得到成果。示例: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鲁迅《两地书》三十)
- 11 泥而不滓
-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语法:泥而不滓作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 12 质而不野
-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出处:《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语法:质而不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3 大而无当
- 当:底、边际。原指说话夸大没有边际。后用来表示虽然大;但不适用。出处:庄周《庄子 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语法:大而无当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订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大而无当。
- 14 倾耳而听
-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语法:倾耳而听作谓语;指仔细听。示例: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