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简介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的意思
解释: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语法: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害怕的样子。
示例:
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敢怒不敢言
英语翻译
- 英语:
stand transfixed with fear and eye somebody askance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相关词语
- 1 庸耳俗目
- 指学识浅薄的人。出处: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语法:庸耳俗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2 不足轻重
- 犹言无关紧要。出处: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语法:不足轻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事、物。示例:上自独当一面之官府,上至不足轻重之官吏,而亦共闻是言。清·邹容《革命军》第五章
- 3 触类而通
- 见“触类旁通”。出处:《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语法:触类而通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示例:而夫子作大象,多于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说也。清·顾炎武《与友人论书》之一
- 4 娓娓而谈
-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形容健谈。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小说二集序》:“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语法:娓娓而谈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5 联袂而至
- 比喻一同来到。
- 6 群而不党
- 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语法:群而不党作谓语、定语;指不结私党。示例:唐·权德舆《唐丞相太保致仕歧国杜公墓志铭》:“公所枢极,喜士容物,群而不党。”
- 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语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 8 目不别视
- 眼睛不往别处看。形容精神集中,专心致志。亦作“目不旁视”。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语法:目不别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神情严肃。
- 9 目达耳通
-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出处: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语法:目达耳通作谓语、定语;指人聪明。
- 10 一目十行
-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语法:一目十行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示例: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 11 负重吞污
- 见“负重含污”。出处: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语法:负重吞污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12 骇人视听
-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出处:《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语法:骇人视听作谓语、定语;指使人震惊的事。示例:唯府兵之设,敛千岁已散之民而系之兵,庶几得三代遗意,能不骇人视听以就其事,而效见于后世。宋·安焘等《〈周书〉序》
- 13 裹足取暖
- guǒ zǔ qǔ nuǎn,梁章钜 《剪灯夜话》,形容家庭困难,比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
- 14 血流没足
- 足:脚。形容死伤很多,流血淹没了脚面出处:《三辅旧事》:“武帝发兵攻卫太子,连闻五日,白虎门前沟中,血流没足。”语法:血流没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