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魂骇目简介
竦魂骇目的意思
解释:
极言惊骇之状。竦,通“ 悚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從山之右翼,臨不測而觀之,竦魂駭目,亦天下之一奇也。”
竦魂骇目相关词语
- 1 魂飞胆颤
- 同“魂飞魄散”。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虚,忽然见床下钻出一个披头黑鬼来,二人惊得毛骨悚然,魂飞胆颤,大叫有鬼,戒尺乱打。”语法:魂飞胆颤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 2 目瞪口结
- 同“目瞪口呆”。出处: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语法:目瞪口结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3 众目具瞻
-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同“众目共睹”。出处: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况内地更有好处,为五方杂处,众目具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如花木的趣味,盆栽的趣味便是。”
- 4 高世骇俗
-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5 贵而贱目
-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出处: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 6 悦目赏心
-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语法:悦目赏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鲜花的多种多样的姿态,纷繁的颜色,除了让我们悦目赏心外,我想还可以对我们的艺术思想有所启发。秦牧《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 7 有何面目
- 指没有脸见人。出处:《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语法:有何面目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8 举目千里
- 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形容视野广阔辽远。出处:宋·刘学箕《松江哨遍》:“松江太湖,举目千里,风涛不作,水面砥平。”语法:举目千里作宾语、分句;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 9 目秀眉清
- 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语法:目秀眉清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的外貌。示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渐渐到了十六七岁,出落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
- 10 蒿目时艰
- 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出处:庄周《庄子 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语法:蒿目时艰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对时局忧虑不安。示例:先本是台湾的臬台,因蒿目时艰,急流勇退,威毅伯笃念故旧,派了这个清闲的差使。(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
- 11 怒眉睁目
- 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出处: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语法:怒眉睁目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愤恨之极。
- 12 驰魂夺魄
- 形容震撼心灵出处: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语法:驰魂夺魄作谓语、定语;指震撼心灵的东西。示例:望着驰魂夺魄的钻塔群,想起这一切,耳边卷来了无边的战鼓和汽笛。李瑛《钻塔礼赞》诗
- 13 销魂夺魄
-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语法:销魂夺魄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神态失常。示例:刘心武《钟鼓楼》:“对嗜好者来说,真有销魂夺魄之感。”
- 14 目定口呆
- 同“目瞪口呆”。出处:《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语法:目定口呆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示例: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