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不倦简介
娓娓不倦的意思
解释: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或与谈论古今兴废之事,娓娓不倦。”
语法:
娓娓不倦作谓语、定语;指健谈。
示例:
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翁日就谈乡前辈事,娓娓不倦。”
娓娓不倦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娓娓不怠
成语造句
- 1.讲到几天前的沪杭之行,他娓娓不倦。
- 2.其中提到黄三德“叙述当年协助孙中山先生革命经过情形,娓娓不倦”。
- 3.她没有去吃馄饨,而是抱着大姐姐哭了起来,将自己的事情娓娓不倦的说给大姐姐听。
- 4.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
- 5.维克多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然后背着手,傲然的站在那里,娓娓不倦的讲了起来“在这个世界上,对于魔法的使用,有几种不同的理念。
- 6.谈及大清社会情形以高,谈论多娓娓不倦。
英语翻译
- 英语:
talk tirelessly
娓娓不倦相关词语
- 1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语法: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古人云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似这等畜类这行止,着小老婆尽都丢了也。 元·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二折
- 2 横遭不幸
- 表示意外的遭遇,十分不幸出处:《后汉书·周荣传》
- 3 寝不遑安
- 遑:空闲。睡觉不能安眠。形容终日操劳忙碌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此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语法:寝不遑安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抱不平
-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语法:抱不平动宾式;作谓语、宾语;通常用于“打”后。示例:他心里替她抱不平。
- 5 言行不符
-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出处:《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始终相悖。”语法:言行不符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经过若干时候,自然被忘得干干净净。鲁迅《十四年的“读经”》
- 6 当断不断
- 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春申君列传论》:“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语法:当断不断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决断。示例:段失之太刚,黎又失之太柔,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一回)
- 7 真人不露相
- 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语法:真人不露相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俗语说的:‘真人不露相。’我且用话探他一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
- 8 英勇不屈
- 屈:屈服。勇敢出众,不屈不挠出处: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各地都有大批先进分子不怕他们的白色恐怖,同他们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语法:英勇不屈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很勇敢坚强。示例: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这里头的杨白劳英勇不屈。”
- 9 两尧不能相王
- 尧: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位圣明的君主。王:称王。如果同时存在两个尧,那么谁也不能称王。出处:《韩非子·亡征》:“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机,必其治乱,其强弱相踦者也。”
- 10 一尘不缁
- 犹一尘不染。出处:明·宋濂《贞白堂记》:“堂下种梅花数树,当霜雪严沍之际,众芳摇落,而是花独翘然,散而为春妍冰玉,其葩一尘不缁。”语法:一尘不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喜不自禁
- 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容极其高兴出处:梁实秋《槐园梦忆》:“季淑就驻足而观,喜不自禁。”语法:喜不自禁作谓语;指十分高兴。示例:王朔《永失我爱》:“‘你无聊不无聊?’石静看我兴高采烈喜不自禁的样儿嗔问。”
- 12 连绵不绝
- 连续而不中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神惠记》:“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语法:连绵不绝作谓语、定语;形容连续不止。示例:连绵不绝的烦闷,正就是由回忆引起的。(叶圣陶《被忘却的》)
- 13 势不两全
- 势:情势,状况。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今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语法:势不两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 14 不露圭角
-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毁方而瓦合”郑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语法:不露圭角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人深沉、不露锋芒。示例: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犹胜于宇文自作者哉?(元 刘祁《归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