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焉之志简介
终焉之志的意思
解释: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出处:
南朝梁 沈约《宋书 傅隆传》:“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语法:
终焉之志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晋书 王羲之传》)
成语造句
-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 2.其一欲以震古铄今之事,责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则以为黄种之人,无一可语,委心异族,有终焉之志。
- 3.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
- 4.吁善玄言,尤精意释典,曾与歊听讲锺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
- 5.金亡后,归隐山林,“径归崧山,爱龙潭山水,有终焉之志。
- 6.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
终焉之志相关词语
- 1 鲜规之兽
- 鲜:小;鲜规:渺小。指小虫小兽。比喻弱小势力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有情者。”语法:鲜规之兽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2 原始反终
- 见“原始要终”。出处:《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高亨注:“此言‘圣人’考察万物之始,故知其所以生,究求万物之终,故知其所以死。”语法:原始反终作谓语、定语;指追根溯源。示例:如曰:‘太虚聚为气,气散为太虚,贤愚同尽’,则何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乎?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一》
- 3 山谷之士
- 指隐士。
- 4 精白之心
- 精白:精纯洁白。指纯洁的心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讼贤》:“二公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语法:精白之心作主语、宾语;指纯洁的心。
- 5 崤函之固
- 比喻地势十分险要。出处: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语法:崤函之固作宾语;指险要的地方。
- 6 涸辙之枯
- 涸:水涸,干涸;辙:车轮的痕迹。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出处:《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下壶飨而救翳桑之饿,此则故人之赐也。”语法:涸辙之枯作主语、宾语;比喻处于困境中的人。
- 7 脱兔之势
- 变化非常迅速的形势。比喻行动非常迅速。出处:唐·陆龟蒙《杂讽》:“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 8 半面之交
- 同别人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意谓交情不深。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62回:“我与道友未有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语法:半面之交作宾语;形容交情很浅。示例:我与道友未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二回)
- 9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语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他处处怀疑别人在跟他过不去,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10 诛心之律
- 诛心:凭推究别人动机来判定罪名。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和深刻的评论出处:鲁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时还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诛心之律,倒不及现在之严。”语法:诛心之律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1 宿夕之忧
- 宿夕:早晚;忧:忧虑。 早晚之忧。比喻暂时的忧虑。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
- 12 不终之药
- 即不死药。
- 13 转瞬之间
-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转瞬:转眼;一眨眼。出处:清 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若余于董氏,则有师友偲偲之力,而零落于转瞬之间,更可伤也。”语法:转瞬之间偏正式;作分句;形容时间很短。示例:姚雪垠《李自成》:“转瞬之间,从曲折的山路有一队奔跑的马蹄声迎面而来。”
- 14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出处:《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语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作宾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示例:《文选·卜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